梵语意译。或译为“十住”。佛家谓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境界。大乘菩萨十地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附答问》:“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阶, 释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清 吴伟业 《庚戌梅信日雨过邓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还元阁》诗:“自居十地庄严上,道出三峰玄要间。”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华严经》的思想,后来又有所开展,所谓‘十地’本是由之达到成佛的思想。”参阅《华严经》卷二三、《成唯识论》卷九。
成语(Idiom):十地(shí dì)
发音(Pronunciation):shí dì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十个级别的境界或层次。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十地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所达到的十个境界或层次。每个境界都代表着修行者在修行中的进步和成就,是修行者修行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十地通常在佛教教义、佛经、禅宗等相关领域中被提及和使用。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修行中不断进步和提升自己的境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十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大般若经》中,后来被各个佛教宗派所接受和发展。这个概念在佛教教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修行者理解修行的过程和目标。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十地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十”和“地”。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已经修行到了十地的境界。
2. 这位禅师在修行中已经达到了十地。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十地”与佛教修行的概念联系起来,通过了解十个境界的含义和特点,加深对这个成语的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深入学习佛教教义和佛经,了解更多关于十地的详细内容和相关的修行方法。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希望在学习上能够达到十地的境界。
2. 初中生:通过努力学习,我希望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境界,达到十地。
3. 高中生:在高中阶段,我要努力拼搏,向着十地的目标迈进。
4. 大学生:大学生活是我修行的重要阶段,我希望能够在各个方面达到十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