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坦的地方,坦途。 唐 曹松 《赠镜湖处士方干》诗:“世路不妨平处少,才人惟是屈声多。”
(2).平常之处。《新唐书·孟郊传》:“ 李观 亦论其诗,曰‘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 谢 ’云。”
平等相处。《醒世姻缘传》第八三回:“题了钦差出去,凭他巡抚、巡按都是平处。”
评判裁决。《汉书·杜周传》:“吏民上书言便宜,有异,輒下 延年 平处復奏。” 颜师古 注:“先平处其可否,然后奏言。”《后汉书·史弼传》:“乞露臣奏,宣示百僚,使臣得於清朝明言其失,然后詔公卿平处其法。”
成语(Idiom):平处
发音(Pronunciation):píng chǔ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在争斗或争议中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立场。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平处是一个由“平”和“处”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平”表示平静、平和,引申为公正、中立;“处”表示处于某种状态或位置。平处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争斗或争议中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平处常用于描述在纷争、争议、冲突等情况下保持中立的态度和行为。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矛盾纷争时保持冷静客观,既不偏袒一方,也不偏向另一方的态度。这个成语常用于政治、法律、公共舆论等领域,强调公正、中立的原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关于平处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确切记载。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传统中,强调公正、中立的原则。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平处的态度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被提倡和推崇。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平处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这场争议中,他始终保持平处的立场。
2. 作为裁判员,他必须能够平处争议,做出公正的判断。
3. 在家庭纠纷中,她总是能够平处争端,调解双方的矛盾。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平处这个成语:
1. 想象一个平静的湖面,湖面上没有任何波澜,完全平和。这个形象可以帮助你记住平处的意思,即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态度。
2. 将“平处”这个成语与自己经历过的争议或冲突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自己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立场,这样可以增强记忆效果。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中立、公正相关的成语,如“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等。了解这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处这个成语。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8岁):老师告诉我们要在游戏中平处争吵,不要偏袒自己的朋友。
2. 初中生(14岁):在班级的讨论中,我总是能够平处不同意见,尊重每个人的观点。
3. 高中生(17岁):作为学生会的成员,我要在处理学校事务时保持中立,不能偏袒任何一个班级。
以上是关于成语“平处”的学习指南,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