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Idiom):蜡楂(là zā)
发音(Pronunciation):là zā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形体高大而笨拙。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蜡楂是由“蜡”和“楂”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蜡指的是蜡状的物体,楂指的是一种高大而笨拙的树木。合在一起,蜡楂形容一个人的身材高大而笨拙。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身材高大而笨拙,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外形高大而笨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蜡楂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一书中。故事讲述了庄子与一个叫做胡公的人的对话。胡公问庄子:“子非三闾大夫乎?”庄子回答说:“然。”胡公又问:“子非蜡楂邪?”庄子回答说:“然。”这个对话表达了胡公对庄子身材高大而笨拙的称赞。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蜡楂是由两个形容词组成的成语,形容词“蜡”和“楂”形容一个人的身材高大而笨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身材高大,真是个蜡楂。
2. 这座建筑外形高大而笨重,就像一个蜡楂一样。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蜡楂”联想成一个高大而笨拙的木头人,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了解庄子的其他哲学思想和作品,深入理解蜡楂这个成语在文化背景中的意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6-12岁):他的身材真高大,像个蜡楂一样。
2. 初中生(12-15岁):他虽然高大,但动作笨拙,就像一个蜡楂。
3. 高中生(15-18岁):这个篮球队的中锋身材高大,但在速度上有些蜡楂。
4. 大学生(18岁以上):他的外形虽然高大,但行动起来却不像蜡楂那样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