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Idiom):阿附(ā fù)
发音(Pronunciation):ā fù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对权贵或有势力的人奉承追随,卑躬屈膝,以谋求自身利益。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阿附是一个贬义词,形容人为了得到权势或者利益而卑躬屈膝、奉承追随。这种行为是出于私利而不顾道义和原则,是一种道德上的低劣行为。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阿附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些人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奉承追随权贵。可以用于批评那些为了利益而背离原则、不顾道义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阿附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传·隐公元年》。当时,晋国的公子重耳被赶出了国家,流亡在外。有一天,他来到了附近的韩国,韩国的国君韩宣子非常喜欢他,对他非常友好。而重耳的一个朋友告诉他,韩宣子对他如此友好,是因为他的父亲曾经帮助过韩宣子。于是,重耳决定离开韩国,因为他不想因为别人的恩情而受人奉承。后来,他回到了晋国,成为了晋国的国君,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阿附权贵,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义。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阿附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是“阿”,意为低声下气,卑躬屈膝;第二个字是“附”,意为追随,追从。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容人为了得到权贵或者利益而卑躬屈膝、奉承追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为了得到晋国国君的青睐,不惜阿附权贵。
2. 那些阿附权贵的人,往往在他们失去权力时会被抛弃。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低声下气地卑躬屈膝,追随着一个权贵的身后,用来形容阿附这个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权力、奉承等相关的成语,如“巴结”、“谄媚”等,以丰富对这类行为的理解。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8岁):他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总是阿附班长,帮他做很多事情。
2. 初中生(14岁):她为了提高自己的分数,开始阿附老师,给老师递纸条,帮老师收作业。
3. 高中生(17岁):他觉得阿附权贵是一种道德上的低劣行为,决定不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