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Idiom):齰啮(zé niè)
发音(Pronunciation):zé niè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咬牙切齿、愤恨不平的样子。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齰啮一词由“齰”和“啮”两个字组成。“齰”是指用牙齿咬的动作,“啮”是指咬食或啃咬。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因愤恨或气愤而咬牙切齿,心中充满了愤恨之情。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齰啮常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对不公正的待遇或恶劣的环境感到愤恨不平,但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可以用来描述个人、团体或社会对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和愤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齰啮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王吉传》中,原文是“齰啮之形”。故事中讲述了王吉因为上书劝谏,被当时的皇帝所忌惮,被流放到了边疆。王吉对自己的遭遇感到非常愤恨,因此在流放的地方咬牙切齿,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齰啮是一个动词短语,由两个动词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听到了对他的诽谤,不禁齰啮起来。
2. 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不能只是齰啮,而是应该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被不公正对待时的愤怒和咬牙切齿的样子,帮助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与愤恨和不满相关的成语,如愤世嫉俗、怨声载道等,可以扩展对这些情绪的表达和理解。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看到别人欺负小猫,心里齰啮得厉害。
2. 初中生:老师对我不公平评分,我内心充满了齰啮之情。
3. 高中生: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让人感到齰啮,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
以上是关于“齰啮”词语的全面学习指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