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Idiom):套索
发音(Pronunciation):tào suǒ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用绳索或类似的东西束缚人或物,使其无法自由行动。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套索原指捕捉野兽的绳索,后来引申为用于束缚人或物的工具。成语中的套索比喻强制约束、限制人的自由。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被束缚、限制自由的情况,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种限制、约束的手段或方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套索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卷二十九》中。据说,晋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叫刘道憙,他性格刚烈,不善于言辞应对。有一次,刘道憙在宴会上与人争执,被人指责为“套索”,意思是他像被套上了绳索一样,无法自由行动。从此,这个词就成为了形容刘道憙的代名词,后来也演变为成语“套索”。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两个词组成,没有固定的顺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家庭的责任套索住了,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
2. 政府要采取措施,不能让贫困地区的人民一直被贫困的套索束缚。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套索”与被束缚、限制的形象联系起来,联想到套住绳索的样子,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套索”相关的成语,如“束缚手脚”、“束手无策”等,扩大对于限制、约束的理解和应用。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很多作业,感觉像是被套索束缚住了。
2. 初中生:学校规定我们不能随意离校,这种规定让我们感觉像是被套索束缚住了。
3. 高中生:高考期间,时间表安排得很紧,感觉自己被套索束缚住了,无法自由支配时间。
4. 大学生:毕业后,要面对各种社会压力和责任,感觉自己被套索束缚住了,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