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Idiom):大败而逃
发音(Pronunciation):dà bài ér táo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战败后溃不成军,全军覆灭,全面溃逃的情景。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战争中一方遭到惨败后,全军溃逃,败走麦城。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可用于形容战斗、竞赛或较量中,一方遭到彻底击败后,溃不成军,全面溃逃的情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当时,鲁国的国君曾子想要征服邻国齐国,于是派出了大军进行进攻。然而,齐国的将军田忌采取了计谋,以次带优,最终在比赛中击败了鲁国的军队。鲁国军队在战败后,全军覆灭,溃不成军,最终大败而逃。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字成语,由“大”、“败”、“而”、“逃”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比赛中,我们的队伍遭到了对手的猛烈攻击,最终大败而逃。
2. 那支部队在战斗中遭到了敌人的埋伏,全军覆灭,溃不成军,最终大败而逃。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联想“大败而逃”的场景,想象一支军队在战斗中被敌人击败后,溃不成军,全面溃逃的情景,加深对这个成语的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与战败、溃逃相关的成语,如“溃不成军”、“一败涂地”等,进一步拓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6-12岁):在比赛中,那支队伍一直落后,最后大败而逃。
2. 初中生(13-15岁):在战争中,敌人的攻击太猛烈了,我们的军队最终大败而逃。
3. 高中生(16-18岁):那个政党在选举中遭到了彻底失败,最终大败而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