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Idiom):刻木为吏
发音(Pronunciation):kè mù wéi lì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人才被埋没,不能得到合适的利用。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刻木为吏,比喻能力出众的人没有得到发挥,只能被安排在不适合自己能力的岗位上。这个成语源自于《孟子·公孙丑下》:“故木强则不曲,刻则为吏。”意思是说,木材如果很坚硬,就不会弯曲,而是被雕刻成各种形状。这里比喻一个人的才能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发挥,就会被埋没。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有才华的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得到应有的重用。可以用于讽刺某些组织或者机构没有正确利用人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语“刻木为吏”最早出自于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书中写到:“木强则不曲,刻则为吏。”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木材很坚硬,就不能被弯曲,而只能被刻削成各种形状。这个比喻后来被引申为形容人才不能得到适当利用的情况。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语是“木”(wood),谓语是“强则不曲,刻则为吏”(if the wood is strong, it will not bend, but will be carved into a certain shape)。这个成语的结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这位年轻的工程师因为领导的偏见,只能刻木为吏,无法发挥自己的真正才能。
2. 这个公司的人才流失率很高,很多优秀的员工都被刻木为吏,没有得到合适的发展机会。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刻木为吏”与“不能发挥才能”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可以想象一个有才华的人被刻削成一个无法发挥才能的吏员形状,从而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成语的学习资源,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者参加相关的语言学习课程。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观看中国电影或电视剧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和应用成语。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小学生:我不想刻木为吏,我要发挥自己的才能。
初中生:他的才华被埋没了,只能在公司刻木为吏。
高中生:在这个机构,很多有才华的人都被刻木为吏,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