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逃犯,原名李超。
新年伊始,又一部现实版“潜伏”续集上演。我们不禁要问:谁为才子逃犯提供了舞台?
逃犯李超潜伏11年,在这11年里,他没有惶惶不可终日,而创造出了一出“才子逃犯”的神话。他顺利考取了北京某知名大学法律系研究生,以特招人才获得提拔重用,成为青岛市正科级公务员,并顺利组建家庭。
李超的人生似乎重新开启了新的篇章,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切都伴随着他的归案落下帷幕,此事引发网友一片唏嘘。
然而,这样的潜伏事情并非孤例,曾在曹操墓争议中名噪一时的“打假”专家“闫沛东”,实乃涉嫌诈骗犯罪的网上逃犯;谍战大戏《潜伏》中的演员吉思光,真实身份竟也是逃犯。诸如此类的堪称可以写入拍案惊奇的事情,居然就这么奇妙地发生了。
为什么才子逃犯类“潜伏”事件不断发生?正是由于社会管理上的混乱,给了那些逃犯们生存的空间,为了快速发展,各地积极引进致富项目,引进“特殊人才”,审核把关的不严格,让一些身份有问题的人堂而皇之地混了进来,甚至成长为“砖家”和“教授”,乃至公务员。
才子逃犯等潜伏人员频频出现,与“瘦肉精”、“地沟油”以及毒牛奶等事件本质一样。如此假冒伪劣层出不穷的另一根本原因,还在于各类社会“标准”的混乱和缺失,以及监管的不力。
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真作假时假亦真”式的“潜伏”,确实已变得越来越简单容易。学历文凭、社会身份角色乃至长相容貌、人生体验等等,都可以十分方便地杜撰虚拟。
但是,对于真实的社会文明而言,虚拟的“潜伏”,显然不应该是无限的。至少,那些最基本的底线秩序、原则,是不容虚拟潜伏的。否则,任由“潜伏”泛滥,无人不潜伏、无事不潜伏,触目皆是虚实不分、真伪莫辨的社会现实,那么将遭遇尴尬和反讽的,恐怕就不会只是某一位个人或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