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卫状告张显侵犯名誉权一案昨日开庭审理,将择日宣判。
不能不说,药家鑫案与这后续的名誉侵权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此时此刻,却需要切割开药家鑫案背后的那些社会情绪,来看待今日这起名誉侵权案首先,它就是一场普通的民事侵权案件。
在法治社会里,法律保护所有人的正当权利,就像
张显作为代理人在法庭上拥有的言论豁免权一样,药庆卫个人的名誉权同样“神圣不可侵犯”纵使罪犯本人,还有自己的名誉权呢。因而,此案的核心争论应是张显对药庆卫以及药家鑫案的庭外言论(包括微博上)是不是侵权、有没有侵权?这一切都要在进入司法程序后,通过专业的司法逻辑予以呈现、分解并定夺。
有心人可以发现,此案从一开始,就已超越了狭隘的个体维权范畴,分明掀起了整个社会对人们言行范式的深度思考和争鸣。尤其是在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日益成为意见广场的今天,在涉及社会正义的案件上,人人皆可发言,当事人或代理人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麦克风”,在法庭之外可以营造另一个意见场。此案正是因为在药家鑫案庭审进行过程中,张显关于药家“官富”背景的言论而起。随着药案告一段落,一些人开始反思此案进行过程中弥漫的社会情绪。在今天,我们可以看见,这场名誉侵权案已不是药庆卫和张显两个人之间的一场战斗,他们各自背后都站着一批坚定的支持者。比如,一方指称“只许药家鑫杀人,不许他人多嘴?”而另一方则坚持认为不能因为所谓“正义的目的”而夸大甚至捏造某些事实。双方针尖对麦芒,互相指责却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对话。甚至,你不能不说,支持张显与支持药庆卫者,实际上也有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剧烈冲撞。其实冷静下来一想,药庆卫与张显之间,说到底,不就是一场普通的名誉侵权官司么?但数量庞大的旁观者却兀自阵营分明,每个人都铁定认为自己站在了正确的位置上,以至于各方大有陷入自说自话,甚至鸡同鸭讲的境地。
张显引起药家强烈不满的微博,在今日一方面被人们认为“不够理性”,可其在网络上和现实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追随者?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不得不说的是,就像律师界希望借此案厘清代理人的庭外言论边界一样,公众同样不清楚网络言论的真正边界在哪里,面对药庆卫诉张显一案,也难以辨得清谁对谁错。但作为网络时代的我们每一个人,不妨拿出反照自我的一点自觉,网络世界的你我他,都也许曾经是“张显”,虽然对于网络言论的反思并非始于张显,也注定不会止于张显,只是,张显的应时而现成了一次重新审视的契机,现在,必须藉由此做出一个认定对与错的司法评判,来告诉公众,一直以“正义”自居的张显是不是一个效仿的榜样?
无论这一官司的结局如何,都注定将有助于明晰和确认网络时代的公民言论边界和规则。在奉行判例法的美国,《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确立了著名的“公众人物原则”,解了美国人当时的心头大惑。而对于已进入“微博时代”的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网络言论的快意和自由,另一方面也必须承受网络言论秩序和规则缺失的代价。言论边界亟待厘定,如何能够自由和理性地言说,同时又告别网络暴力,或许就是这场官司所蕴含着的矫正现实的法治价值之所在。
毫无疑问,这就是一桩深刻影响未来的官司,因为,我们其实不是在评判某一个人,而是在为我们自己的言论画个圈,为网络公民设立言行守则,起码不至于再次面对“张显”时,价值观分裂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