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腿飞人 -人物介绍
无腿飞人,真名叫奥斯卡·皮斯托瑞斯,南非著名的残疾人田径选手,有“刀锋战士”之称。至今残疾人100米(10秒91)、200米(21秒58)和400米(46秒23)世界纪录的保持者。人们把这个人称之为现实版“阿甘”、“刀锋战士”、“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无腿人”,甚至是残奥会上的博尔特。
人物经历
22岁的奥斯卡·皮斯特瑞斯天生残疾,是残奥会男子100米、200米和4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南非残疾人短跑名将。
1986年出生时,皮斯特瑞斯小腿就没有腓骨,一共只有四个脚趾。11个月大时,他双腿膝盖以下便被截除,6个月后装上假肢。2004年1月,开始从事短跑,并获得2004年雅典残奥会的200米金牌。2006年世界残疾人田径锦标赛,皮斯特瑞斯包揽了100米、200米和400米三枚金牌,并打破200米世界纪录。从开始参加短跑比赛起,“刀锋战士”参加过的80%的比赛都是与健全运动员同场竞技的,并且曾夺得过南非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亚军。至2008年残奥会前,皮斯特瑞斯已连续26次打破残疾人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无腿人”。
冲奥历程
2007年初,皮斯托瑞斯正式申请参加北京奥运会,这一申请引发了争议。
2007年3月,国际田联紧急出台政策,禁止运动员使用“任何刺激爆发力、带轮、或其他因素”的技术设备。
2007年6月底,国际田联宣布将对皮斯托瑞斯的情况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和试验。
2007年7月,国际田联宣布,允许皮斯托瑞斯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可能性小之又小。
2008年1月13日,国际田联宣布,皮斯托瑞斯没有资格参加奥运会。
2008年5月16日,国际体育仲裁法庭推翻国际田联的裁决。
2008年6月26日,南非田协推迟奥运选拔截止日期,以便皮斯托瑞斯获得更多时间达到奥运参赛标准。
2008年7月2日,皮斯托瑞斯在米兰田径赛上的成绩距离45秒55的400米奥运资格成绩还有2秒。
2008年7月11日,皮斯托瑞斯在黄金联赛罗马站跑出46秒90,仍未达标。
2008年7月16日,皮斯托瑞斯在瑞士卢西恩田径赛跑出46秒25,无缘奥运会个人项目。
2008年7月18日,南非田径协会宣布皮斯托瑞斯没有入选4×400米奥运接力队。
2008年9月8日,在北京2008年残奥会男子100米T44级首轮赛中,以11秒16的成绩顺利晋级。
人物报道
2008年9月5日电(记者张寒)有“刀锋战士”之称的南非短跑运动员皮斯托瑞斯5日出现在北京朝阳公园,向人们揭秘了他饱受争议的高科技碳纤维假肢。
“我破过很多次残疾人世界纪录,希望这次能在‘鸟巢’再破纪录,”差一点早一个月踏上“鸟巢”跑道的皮斯托瑞斯这样表达他参加北京残奥会的心愿。
时年21岁的皮斯托瑞斯是一名双侧截肢运动员,分级被定为T43级,本届残奥会上将参加男子100米、200米和400米径赛的T44级比赛。他天生没有腓骨,11个月大时膝盖以下被截去,但这并不妨碍他展现短跑天赋,他保持的残疾人男子百米世界纪录是惊人的10秒91,而来北京残奥会之前,他已经26次打破残疾人世界纪录。
在“鸟巢”的跑道上,皮斯托瑞斯和他的假肢必将成为8日开赛的北京残奥会田径赛场上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他在比赛中使用的J形假肢价值1.5万英镑,由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是非侵入性矫形器材公司奥索专为单边/双边膝下及膝上截肢运动员设计的运动型假肢,能够模仿健全运动员脚部和踝关节的反应动作,储存和释放能量。
正因这双外形独特的假肢,皮斯托瑞斯得到了他“刀锋战士”的称号,而这双自2004年起陪伴他参加了众多残疾人、健全人的重要国际赛事的假肢,也在过去一年间成为他能否参加健全人奥运会的争议核心。
去年,国际田联连续邀请皮斯托瑞斯参加了罗马大奖赛和英国大奖赛,被认为是国际田联正式认可他有资格参加健全人比赛的标志。然而他是否从假肢中获得了非正常的优势,一直是体育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在罗马大奖赛上,皮斯托瑞斯的后半程速度反而比前半程要快,健全人运动员的表现都是前半程快而后半程慢。反对者们认为,皮斯托瑞斯完全是凭借高科技的帮助才取得了成绩。
2008年1月,国际田联发出一纸禁令,不同意皮斯托瑞斯参加奥运会,理由是奥斯卡依靠假肢跑步,能够比健全运动员节约25%的体能,而且不会受肌肉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的影响。5月,国际体育仲裁法庭裁定,推翻国际田联的决定,认定皮斯托瑞斯的假肢并不会给他带来额外的优势,因此他有权参加奥运会。
最后的波折终于使他的奥运梦想在这个夏天化为了泡影。7月的奥运资格赛中,皮斯托瑞斯没能达到400米跑的奥运B标,而南非接力队也排除了征召他的可能,理由是正常选手比他跑得更快。皮斯托瑞斯虽然来不了北京奥运会,但是国际田联表示,仍欢迎他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
5日与奥索假肢的另外8名受益者一同出现在媒体面前时,皮斯托瑞斯对没能参加北京奥运会表达了遗憾,但他也表示:“我的行动打开了一扇门,为残疾人与健全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同场竞技提出了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