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敏 - 人物介绍
侯敏教授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师从张国庆先生。早期受老师的影响,对修辞研究颇有兴趣。在黑龙江大学工作时,曾参与了吕冀平先生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当前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语言规范的文章。90年代后,在教书之余主要从事机器翻译系统的研制工作。先后研制了俄汉、汉英、英汉等机器翻译系统。20世纪末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后,除了教学工作以外,主要从事了传媒语言语料库的研制工作。
研究方向
侯敏教授目前主要招收计算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但她的研究兴趣及研究领域除此之外还包括下列方面:
语言规划及语言规范化
机器翻译
语料库语言学
修辞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
话语分析
讲授课程
语言学概论
现代汉语
计算语言学基础
语言学理论
语法学专题
修辞研究
话语分析
科研项目
《全译通俄汉机器翻译系统》1993年通过黑龙江省科委鉴定。
《HUCEMT汉英机器翻译系统》黑龙江省社科项目,1999年完成。
《英汉-汉英双向机器翻译系统》北京广播学院科研项目,2002年完成。
《面向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句组研究》广电总局科研项目,正在进行。
《传媒语言语料库》(一期工程)广电总局科研项目,2004年3月完成。
《传媒语言语料库》国家语委十五规划项目,2005年6月完成。
《传媒有声语言语料加工体系研究》北京广播学院211工程项目,2006年3月完成。
《基于流通度的有声媒体流行语提取研究》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项目,2008年5月完成。
《新词语编年本编篡研究》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项目,2010年6月完成。
《现代汉语普通话数字化样本库》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10年10月完成。
《面向语言监测的自动分词标注系统研究》教育部语信司项目,正在进行。
专著
修辞美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计算语言学与汉语自动分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
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参编,8万余字)
论文
如何概括“吃“的第二义项,汉语学习,1985年第2期。
修辞手法与文学表现手法关系初议,修辞学论文集第3集,1985年出版。(第二作者)
比喻的本体、喻体间的联系形式及其成因初探,北方论丛,1985年第4期。(第一作者)
关于语义造词的几点认识,语言与语言教学,1985年出版。(第一作者)
这是歧义吗?,汉语学习,1986年第5期。
言语中的“设误”,中国语文天地,1987年第1期。
“愿意”的选择搭配,语法求索,1987年出版。
同素异序词的发展和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87年第3期。
新词和生造词的判定标准问题,语文建设,1988年第2期。
现代汉语词义的变化与规范,语文建设,1989年第5期。
试论等义词及其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91年第4期。
异体词的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92年第3期。
“在+处所”与动词的分类,求是学刊,1992年第6期。
一个实用化的俄汉机器翻译系统,计算语言学的应用与发展,1993年出版。(第一作者)
报刊课的教学思考与安排,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第一作者)
缩略语的层级性特点及其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96年第6期。
汉语自动分词中的歧义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1期.(第一作者)
汉英机译中汉语分析的策略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3期。(第一作者)
机译系统中基于词法分析的生词处理机制,96’人工智能进展,1996年出版。(第三作者)
一种新型的汉语电子词典结构,新加坡国际中文信息处理会议论文集1996年出版。(第三作者)
试论缩略语及其规范问题,日本新舄女子短大研究纪要,1997年出版。
“P+NP1+的+NP2”结构的分化处理,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1期。
汉英机译系统译文质量的评测,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1999年出版。(第一作者)
MulTran多语机译系统实现的语言学基础,中文信息学报,2000年第4期。
汉语自动分析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科研成果
全译通俄汉机器翻译系统1993年通过黑龙江省科委鉴定。
HUCEMT汉英机器翻译系统黑龙江省社科项目,1999年完成。
英汉-汉英双向机器翻译系统北京广播学院科研项目,2002年完成。
获奖
试论等义词及其规范问题1992年获黑龙江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994年获黑龙江省语言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全译通俄汉机器翻译系统1995年获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汉语自动分词中的歧义问题1997年获黑龙江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998年获黑龙江省社科科研成果优秀奖。
异体词的规范问题1998年获黑龙江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报刊课的教学思考与安排获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成果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