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 网络红人>江雷
江雷

江雷 - 基本简介

江雷

江雷,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5年3月生于吉林长春,籍贯江苏镇江。

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0年获该校化学系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日本东京大学中日联合培养博士,1994年回国后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日本神奈川科学院研究员。

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分子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 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纳米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在功能界面材料、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光电转换材料、SPM技术等方面都取得过重要成就,发表论文100多篇。

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雷 - 学习经历

1987年

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

1990年

在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2年-1994年

作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国获博士学位;

1994年-1996年

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

江雷 - 人物事迹

学生眼中的江雷

在研究生眼中,江雷是个“牛人”。

“当初考入化学所时,就知道江老师是个科研大牛。” 化学所学生会主席、江雷的博士生夏帆说,“但是当时不知道江老师带学生也这么厉害。” 江雷现在的“弟子”来自于全国各地不同的院校,他们有一个令人稍感吃惊的共同点:“出身”都不太好。 “我的学生中没有北大、清华的,大部分来自一些不太著名的院校,因此他们发表了国际期刊的论文后,有些人感到吃惊。”

江雷的“开山大弟子”冯琳就是一个出身不好,但是令人大吃一惊的例子。硕士期间,她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一切按部就班,但在江雷门下读博3年间,发表论文超过10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30,申请专利4项,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在江老师门下的学习,大大缩短了我的科研路程,别人需要6年、8年才能走完的路,我3年就走完了。”现年30岁,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冯琳说。

在冯琳的记忆中,江雷老师“真行”。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导师可能多日没有听过自己的报告,对实验的进展不了解,但在听完汇报后,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验最关键的一点。 “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困扰这么久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了。”夏帆认为“老板”的大脑CPU主频一定是最快的之一。 对于这种“特异功能”,江雷归功于经常出席国际会议。“作为导师,必须经常出现在国际最前沿会议的现场,这样才能了解研究领域发展的动态和方向,才能对学生作出正确的指导。”他把这种学习后的状态比作站在泰山顶上,一览众山小,对正在爬山的学生自然而然能作出正确指导。

在创造科研环境方面,江雷的学生认为导师同样是个“牛人”。在他的实验室中,仪器设备的水平达到了国际标准。“实验室中,原子力显微镜之类的高级仪器往往不只一台,其他同学需要借所外仪器作的实验,我们是想做就做。”夏帆说。

研究组就是一个炼钢炉

每年的新生入学后,江雷第一堂课的内容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科研品行守则。 在“诚实、团结、自信、礼貌”的八字诀中,江雷一般在自信上下功夫。“必须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树立决定科研成果的不是毕业学校,而是个人努力程度的信念。研究组要成为一个炼钢炉,哪怕拿来的是生铁,也要把它炼成好钢。”

作为担任众多职务、工作繁忙的炼钢手,平日里,江雷不抓研究组的点滴,而是着力于整体学术氛围的培养。 “对学生,我主张一张一弛。张,是在他们的求学精神和科研方向上抓紧,严把每一个学生科研中的大问题。弛,是在平时的科研中,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如果抓得过细,只让学生按照导师的指导做实验,那么年轻人敢想敢做的劲头就无处发挥,等于一个机器人。”

除了一张一弛的治学之道,在自己的团队中,江雷既要求“攀比”又要求协作。 对于科研成果,江雷研究组中“攀比”之风盛行。自冯琳开始,江雷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深切感受到前一届、同一届甚至是下一届的巨大压力,连续不断的重大科研成果使得每个学生既被集体的荣誉所笼罩,也在这种光环下激发斗志。

中科院院长优秀奖一般只授予博士生,2004年,江雷的硕士研究生赵勇以1篇影响因子9.0的论文成为破例者。这个荣誉使得江雷的其他硕士们也“蠢蠢欲动”。 有攀比也有协作。夏帆认为自己现在“科研道路走得比较顺利”的原因,不只有导师的教导,而且与冯琳等师姐师兄的帮助和指导也密不可分。对于后来者们的求教,研究组的先行者一般会尽其所能地支持。 江雷说:“铁军之所以称为铁军,并非每一个战士都是铁人,而是形成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整体的力量使得他们不可战胜。”

道法自然的选题理念

选择科研方向,是每一个中科院研究生必须面对的重大关口。良好的选题可以大大缩短科研过程,而不理想的方向则可能导致数年的苦功付之东流。 江雷研究组选题的理念是:探索自然的奥秘,追求科学的美丽。 自然界的生物体具有一些奇特的性质,从某种程度上说,生命已经通过进化的方式完成了纳米操纵的所有过程,江雷研究组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就是遵循自然的规律,试图模仿生物特异功能的某一个侧面,并实现超越。

江雷说:“这样的选题一般不会有重大失误,自然界的存在有其千万年来的合理性,我们所要做的是研究其基本原理,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仿制出来。这样,选题简单化,同时也合理化了。” 对此他打了个比方,选题就好比外出旅行,如果想要去北京西站,但是前进的方向却是朝着颐和园,那么再怎么奔跑也到不了。但是如果方向正确,即使是要攀登喜马拉雅山,只要有恒心,也一定能成功。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经发出过这样的倡导:与其学习美国,不如效法自然。江雷认为,这实际上就是把道法自然的理念上升到了科学战略的高度。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通过全民族的努力都是可以超越的,但是自然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在一些侧面,人类可能实现超越,但是从综合整体上讲,人类很难超越自然体系。

“自然的许多现象虽然司空见惯,但要在成熟的当代科技中有所突破,就必须从司空见惯中找出不凡之处,抓住偶然的机会去寻找灵感。”江雷研究组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出自于此。如不沾染水珠的荷叶、能水上行走的水黾都启发他们在材料的疏水性方面大有突破,研究成果不仅在Nature上刊载,而且投入了产业生产,生产出了具有防水、防油、防污、防褪色的纳米领带,被当作赠送国际友人的礼物。

自由的科研空间

Google公司有一个著名的制度,即在上班时间,每个工程师有20%的自由支配时间,可以用来研究自己想研究的任何软件产品。Google的许多著名产品,如能形象直观显示全球搜索状况的滚动地球仪均受益于这一制度。 江雷对于学生的要求与此十分相似。在给学生硬性指标的同时,他鼓励学生“人法变通”,对自己感兴趣、觉得对科研方向有用的材料进行研究。

“诸葛亮之所以挥泪斩马谡,是因为马谡没有按照原定方案在山道上安营扎寨,而扎在了山顶上,从而导致失守街亭,蜀军的战略被打乱。但是如果马谡将主力放在山道上,而在山顶埋伏一支侧兵,那么可能不仅能守住街亭,而且能重创魏国的军队。所以我不反对学生在抓好主攻方向的同时,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江雷说。

江雷研究组的主攻方向是水滴在各种纳米材料表面的浸润性,但现在研究组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都开辟了与自己课题相关的“副业”,主要集中在仿生学。不仅荷叶、水黾成为了研究对象,而且蝴蝶的翅膀、壁虎的脚也成为了学习的对象。

此外,“江老师非常强调主动性,不仅是科研的主动性,而且强调一旦有了新想法,就要立刻去找他交流的主动性。只要他有空,他就会和你认真探讨这种想法。”夏帆说。在每月的研究组汇报例会上,学生们不仅可以谈论课题、论文的最新进展,而且对“副业”的想法、构思也可以在此畅所欲言。

冯琳对于江雷的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在研究生阶段,我不仅要培养出一个好的能够学习的研究生,更要为国家培养出一个能独立科研的好的导师。

江雷

综合素质的培养

明察秋毫的观察能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深入浅出的表达能力,这些都是江雷要求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

江雷认为,科研实验中,观察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观察能力,研究者可能会将实验中最重要的发现弃如草履。观察不是看,观察必须是内行地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所以,他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概念清晰,研究背景明确。

将想象力作为科研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并不多见。江雷认为,科学中的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建立在广泛阅读、知识面广博和积极交流意识上的想象。“当你翻开书本的时候,你必须尽可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否则,你就不可能走在别人前面。”同时他也强调想象力只局限于实验之后,“当你进入实验室时,要象脱去外衣那样放下你的想象力,因为实验操作中不能有一丁点儿想象,否则,你对事物的观察就会受到影响。”

实验是枯燥的,数据是枯燥的,过程是枯燥的,科学研究是个苦差事。“所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不可或缺。”江雷说,“如果实验中遇到挫折就放弃,那么科研肯定一事无成。”

科学研究固然重要,然而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白川英树曾写过一本书《我的诺贝尔之路》 ,在书中他谈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晚宴上,主持人问白川英树,美国的一所大学就可以有 21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如此之少?

白川英树的回答是,第一,在美国有完备的聚集吸引优秀人才的环境;第二,建立了对聚集吸引来的人才正确评价的体系;第三,每个研究人员牢固地树立了能够很精彩、易懂、条理清楚地向别人说明自己研究工作的作风。

江雷认为,其中的第三个原因看起来不起眼,但实际上却是现代科研人员必备的一种能力,“你要能够将原定讲2个小时的报告缩短到5分钟内,并且还重点突出。”

江雷清楚地记得,在《美国化学会志》的主编访问化学所期间,他因为参加一个会议,赶回化学所时只剩下5分钟的讨论时间。但是就在这5分钟的讨论后,这个主编发出了当天唯一的邀请,邀请江雷特别撰写一篇关于报告内容的综述文章。

江雷 -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仿生功能界面材料的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中具有特殊浸润性表面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提出了“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设计体系。在超双亲/超双疏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质研究等方面,发明了模板法、相分离法、自组装法、电纺丝法等多种有实用价值的超疏水性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仿生超疏水界面材料。曾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江雷 - 主要成就

1996年-1999年在日本神奈川科学院任研究员。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年4月回国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2006年兼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2005年以“具有特殊浸润性(超疏水/超亲水)的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的构筑” 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并撰写专著《仿生智能纳米界面材料》。他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中科院百人计划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终评优秀,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2003年至2006年连续4年获中科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奖。多次作为主席组织国际双边会议,受邀在国际和双边会议上作特邀报告20余次。现任《无机化学学报》和《Small》等杂志的编委。迄今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共19名,其中4名博士生获中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2名博士生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名博士后在德国获2006年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奖励研究基金(100万欧元),两名毕业生已经晋升为副教授,两名副研究员晋升为研究员,其中一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江雷 - 主要贡献

江雷

1999年底,江雷和他所带领的课题组隆重推出超双亲性(既亲水又亲油)二元协同界面材料技术和超双疏性(既疏水又疏油)二元协同界面纳米材料,并使该技术走向实用化,从而有了经过纳米技术处理过的具有杀菌、防辐射、防霉、不沾水、不沾油等特殊效果的织物和众所周知的“纳米自洁领带”的诞生。

2001年,江雷和他的小组成功研制出超双疏阵列碳纳米管膜,德国《应用化学》杂志对这一研究成果作了详尽报道。接着,他们又分别利用普通疏水高分子、甚至双亲高分子实现了超疏水特性,被国际权威杂志《先进材料》主编特邀撰写了系统综述性文章。

2003年2月,德国《应用化学》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江雷小组用亲水性的聚乙烯醇分子,研制成功超疏水性的聚乙烯醇纳米纤维。

超疏水性是指水在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大于150度,是固体表面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上对超疏水性6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疏水材料表面构建微观上粗糙的几何结构和对表面进行氟化处理,是目前获得超疏水表面最为普遍的方法和手段。

江雷小组曾先后首次报道过经氟化处理的碳纳米管膜具有超双疏性和以普通高分子聚丙烯腈为原料制备出了无氟超疏水性纳米纤维,证明纳米结构对超疏水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江雷小组最近的研究又首次证明,以双亲性高分子为原料构建具有纳米尺寸凸凹几何形状,也可得到超疏水性表面。据相关专家称,这一研究结果打破了几十年来“只有利用疏水材料才能获得超疏水性表面”论断的局限性,大大扩大了超疏水性材料的制备范围,必将开创一个超疏水性纳米材料制备的新天地。

江雷研究员一直从事仿生纳米功能界面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纳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协同效应”的新思想,揭示了生物体表面超疏水性的机理,指导相关仿生材料的可控制备,在超双亲/超双疏功能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研究体系集中在无机微纳米结构制备及其表面功能性修饰,相关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带动了该方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承担973项目(课题负责人)、基金委重点(负责)及院创新、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等项目。

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地丰富了特殊浸润性材料的设计思想和理论。迄今发表SCI论文169篇,其中:Nature(1篇),Nature Nanotechnology(1篇),Acc. Chem. Res.(1篇,评选为2006年度美国化学会100 Hot Papers之一,中国有6篇入围),Ann. Rev. Nano Res.(1篇,邀请综述文章),J. Am. Chem. Soc.(9篇),Angew. Chem.(14)篇,Adv. Mater.(18篇,其中邀请撰写综述文章1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5项,形成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研究风格。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已被他人引用1800余次。分别应邀在Acc. Chem. Res., Adv. Mater., Ann. Rev. Nano Res.上撰写综述文章。

查看全部
相关信息
相关事件记录词条
百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