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西游记》,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著之一,讲述了唐代大和尚玄奘到天竺去寻访佛经。途中收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他们一路保护师父,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取得佛经。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是“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遣悟空去化缘,山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以换长生不老。第一次变美女,第二次变老妇,第三次变老翁,三次将唐僧骗去。但悟空用火眼金睛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将白骨精打跑,不料唐僧却误以为悟空滥杀无辜,将他逐去,但当师傅有危险时,悟空却立马赶去救师傅,这个故事最让我感动。
西游记中最为精彩的故事是“大战红孩儿”火云洞红孩儿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儿子,他生性贪玩,调皮。用苦肉计骗取了唐僧的信任,纵风将唐僧慑走。并用三味真火烧得悟空和猪八戒落荒而逃,于是悟空请得龙王降下雨水,不料反被烧伤,猪八戒去请观音菩萨,不料被红孩儿假扮观音菩萨抓去,最终悟空请到真的观音菩萨用莲花宝座降服红孩儿,并收他为善财童子。
唐僧师徒三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让我感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精神,再联系自己,遇到一点点困难就轻易放弃、半途而废,如果我们能坚持到底,那么也许会成功,因为,一切的成功都是经历了许多困难才得来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虫儿之所以能够破茧成碟,是因为它经历了许多的苦难,连虫儿都能饱受磨难,我们人又何尝不行呢?
《西游记》,让我收获良多,师徒三人的取经故事更让我感动,懂得了磨难造就成功,更吸引我去关注的不是精彩的故事,而是一个个令人深思,让人受益匪浅的道理。
《狼王梦》《木偶奇遇记》《斑羚飞度》《水浒传》……都是我喜欢的书,但让我百读不厌的书要数《西游记》了。
《西游记》里面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心想修得正果的唐僧,降妖除魔、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贪生怕死又好吃贪睡的猪八戒;老实忠诚、默默无闻的沙和尚。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得了真经。
他们取得真经靠的什么?靠的是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大慈大悲的胸襟,才能到达遥远的古印度。他们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无数,他们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才能战胜一切,越过陡峭的大山,跨过宽广的大河。
只因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具有高超的武功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辨别什么是妖怪,什么是普通的凡人,孙悟空与唐僧彼此间产生了许多矛盾和误解。
比如说,《西游记》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非常狡猾,他想长生不老,就想捉住唐僧吃唐僧的肉。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想借助孙悟空不在这一机会对唐僧痛下杀手,因为唐僧一向是以慈悲为怀,所以这个办法成功率很高。果然孙悟空去为唐僧化缘了,白骨精发现这是天赐良机,便变作一个年满十八岁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语哄骗了唐僧和剩下的两个徒弟。刚要下手,孙悟空就回来了,他用火眼金睛认出来是白骨精举棒便打,不料,白骨精把假尸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孙悟空赶走,在两位徒弟的劝说下,孙悟空便留了下来。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误会了孙悟空。接下来,白骨精接二连三的变化,都被孙悟空识破。到了第三次变化,孙悟空忍无可忍。举棒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以为孙悟空接二连三的行凶,把孙悟空赶走了。这次唐僧真的误会了孙悟空,本来孙悟空的目的是保护唐僧,没想到却错以为行凶杀人。
读了《西游记》之后,我想,如果我也能像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的话,我要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没有垃圾,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我要把世界上所有的坏人都抓起来,让这个世界没有小偷和强盗,没有战争,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每次读起《西游记》,我就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在里面。
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问妈妈自己从哪里来的时候,妈妈笑了笑,摸摸我的头说:“你啊,你是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当时还很伤心,后来在电视里面看到孙悟空也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时候,我心里暗暗得意,心想:原来我和猴哥是一样一样的,太棒了,我也是孙悟空。后来我发现好多小朋友的妈妈也这么说,我依然很开心:原来我们都是孙悟空。
就这样,《西游记》成了我最爱读的书,简直是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再看孙悟空时,这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就好像变成了另一个自己:当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这好比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当他在花果山上无忧无虑地玩耍时,就好像是我们那备受宠爱的快乐童年;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不就是调皮任性的我们,把家里搞得一团糟吗?
大人们想办法哄他,封他个弼马温,这就好比——给我们糖吃,结果呢?没哄住;又封了个齐天大圣,这就像是——再给我们买玩具,可还是没有哄住。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吧!大人们都是这么干的。于是如来佛祖将孙悟空压在了五指山下——严厉的父亲出手,终于制服了他那调皮的儿子。孙悟空度过了漫漫的五百年,而我们要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漫长的求学路。孙悟空经观世音菩萨点化,踏上了艰险的西天取经之路,而我们也要走出校园、走上社会……
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他始终坚持着,不畏惧、不退缩。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我为什么不能像孙悟空那样、坚持到底呢?
感谢吴承恩,是他用他那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
那些年少的过往,那些青春的写照。——题记
当时光把所有的稚嫩碾成青春的烦恼,当风儿把童年的风筝带向远方,不知不觉中,我们已长大。
再读《西游记》,不再是因为当初那份浅薄的好奇,也不是因为倾慕某个人,而是沉醉之余的思忖生活,回味过往。
孙悟空,纯真的初一
取经路上,孙悟空总是主角,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他,如磁铁吸引铁屑般理所当然。他有着七十二般变化,火眼金睛,筋斗云等诸多本领。细品,陡然发现那是我们纯真的初一生活写照。孙悟空总是天不怕地不怕,自由自在,甚至是易怒易躁:逗引猪八戒,小妖的恶作剧是他的最爱,充满纯真,顽皮和无畏,也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好奇。看着他,仿佛看到了年少的我们,总能勾起几丝甜蜜。
猪八戒,懵懂的初二
提起《西游记》,老猪那憨厚老实的摸样总第一时间跃然于脑海。他时常横冲直撞,像个懵懂的少年:他朴实,知错就改,重情重义,但难免带着些缺点,懒惰,贪吃,是常事,毕竟是一个青年。陡然发现其实这就是我们初二的时候,雄心万丈却屡屡出错。
沙僧,顿悟的初三
印象里,沙僧似乎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挑着担子走在最后,一副任劳任怨的样子,充满了干劲。不难看出他的嘴角始终挂着一丝若有似无的微笑。奋斗并快乐着,或许这就是他诠释的幸福。同样过着“苦行僧”般生活的还有为中考奋斗的我们。脱去了初一的稚幼,走过了初二的激情,我们该“上路取经”了,摒弃年少的轻狂,带着和沙僧眼中一样的坚定,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西方”。
《西游记》诠释的不仅仅是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更是初中生活的写照,让我们充满孙悟空的蓬勃朝气,带着猪八戒的纯真朴实,携着沙僧的沉着稳重风雨兼程吧!未来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