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观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刻的教育意义。
电影《长津湖》是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本应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此时,朝鲜三八线以南的地区,美帝开始发动侵略战争。战争虽然没有打到我国境内,但敌军一旦突破“三八线”则会影响到我国东北地区的安全。
于是,毛主席决定让志愿军协助朝鲜,在朝鲜战场上解决这场战争。
我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在及其恶劣的条件下,昼伏夜行,忍受着酷寒和饥饿,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丝毫没有退缩,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艰难万险,超过常人的勇气和信念,以少打多,以步枪对抗敌人的飞机大炮将美国王牌之师包围在长津湖地区,扭转了战争的不利局面。最终粉碎了美军长官麦克阿瑟想要在圣诞节前的占领朝鲜后凯旋的美梦。
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身躯,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安定和平的生活。
我们也应当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电影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役。或许是受电影片长的影响,我个人觉得电影情节前后表达得有些分散,没有那么的连贯。这一点也是我觉得电影不完美的地方。
电影是由陈凯歌、林超贤和徐克三位导演联合执导,每个导演的特点都有展现,但是不同导演风格也使得整个电影有种“凤头猪肚豹尾”感觉,各个部分都很精彩,但是连在一起感觉有点别扭。
其中给我印象的最深的两个情节:
我方用缴获的坦克与美军的坦克炮口对炮口正面交锋,千钧一发之际,双方同时发射了炮弹,两枚炮弹的外壳摩擦,改变了敌军炮弹的行驶轨迹,幸运地没有击中我方坦克,而我方炮弹命中对方坦克。
这样的拍摄情节很艺术,炮弹划出炮筒的慢镜头记录,有几分“让子弹再飞一会”的感觉。
历史的长津湖战役中,有这样一副画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由于志愿军战士长时间在寒冷的雪地上埋伏,很多战士冻成冰雕。最让人震惊的是他们冻死的姿势依然是端着枪聚精会神的注意敌军的情况,枪口依旧对着敌人冲上来的方向。
而在电影中,这个场景也有展现。但当敌人的长官看到上面的这一幕时,竟然对牺牲的中国志愿军敬了个军礼。看到这里,我难免有些跳戏。
战争环境下,敌人之间还会相互敬礼吗?这一幕我有点想不透。
电影中的几个人物作文吧的鲜明的个性特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有一条人物线,就是伍家的兄弟俩,哥哥七连连长伍仟里,弟弟新兵伍万里。他们还有个大哥叫伍佰里。哥三个:佰里、仟里和万里。不知道编剧给主人公起名字的时候,是不是隐含着“前赴后继”的意思。
哥俩所在的部队是七连,说起七连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士兵突击》里的钢七连,《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的军队也是七连,也许《长津湖》的七连是《士兵突击》的钢七连的前身。
这些剧的编剧都是兰晓龙,或许这些都是兰晓龙“部队系列”的组成部分。
正如《士兵突击》里的歌唱的那样:“一声霹雳一把剑,一群猛虎钢七连;钢铁的意志钢铁汉,铁血卫国保家园;杀声吓破敌人胆,百战百胜美名传;攻必克,守必坚,踏敌尸骨唱凯旋!”
伍仟里是电影中的主要人物,现在也是七连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军队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接替哥哥伍佰里成为了七连连长,带领还未成年的弟弟伍万里从一个稚嫩的生瓜蛋子逐步蜕变成为在战场上勇于杀敌的战士。
伍万里的人物形象或许代表了很多军队当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加入部队有各种各样的梦想和理由。但是,都是从一个稚嫩的生瓜蛋子,经过在部队的不断磨炼蜕变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而伍万里的成长历程也是军队的发展壮大的过程。
雷公我觉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人物个性,看上去憨憨的,为人很善良。
敌人空投了一枚标记弹,标记了我军的位置。雷公为了掩护战友引开敌人,自己甘愿当成活靶子,最后被弹片击中而牺牲。
雷公的憨憨的样子,有点像《西游记》的土地公公,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没有不知道的事情。用拇指计算出射程击中敌人的火力基点,带个耳朵的扩音装置俨然便成为了“顺风耳”。
本打算退伍回家的指导员梅生,刚刚到家,看到战争打响的消息,便一无返顾地重新回到老部队,与战友一起上战场杀敌。
作为人父的他,参加这场战役的目的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够生长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
为了大家,不惜舍弃小家,也是想要表达的感情基调。
问“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长津湖》围绕伍千里、伍万里兄弟俩展开,真实还原了七十多年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那段激情历史,至今依旧令我们热血沸腾。
新中国刚刚成立,伍千里一家刚刚吃上团圆饭,一声军令就再次重披军服上战场。当感恩节到来,美军在阵营享受山珍海味时,中国战士们却在山崖下,仅能吃到硬如石头的土豆;雷公为了战友安全将标识弹运送,而自己却因此牺牲;杨根思为守阵营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冰雕连的战士们坚定不移的信念使一位美国军官心生敬意。这些战士们,名字许多不为我们所知,但他们都是英雄。
什么是英雄?这是年方十九的新兵伍万里曾所疑惑的。当他听到打二十名敌人才算英雄时感到有些遥不可及。毛岸英“上了战场就是英雄”一句触动了我。无数名朝鲜战场上勇当先锋的中国志愿军怀着理想之光和信念之光,以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与敌人战斗,他们心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信念:“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抗美援朝的每一位中国志愿军以平凡,显示出了他们的英雄本色。平凡铸就伟大。
抗美援朝最终胜利,离不开这些平凡英雄。他们用生命换来了现在这个没有硝烟的年代。176分钟之长的《长津湖》,看完仍意犹未尽。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
致敬为我们的幸福而奋斗的抗美援朝志愿军。
一部叫《长津湖》的电影,让数亿观众为之“入戏”,让这个国庆节多了份“英雄气”。
多年来,以《英雄儿女》《上甘岭》为代表,抗美援朝主题的电影佳作迭出,成为一代代人的历史记忆和精神食粮,鼓舞全国人民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今天,《长津湖》站在一个新的视角,以一个志愿军连队为人物群像,真实地再现了那场战争的细节,重新诠释了战争的残酷、军人的勇敢和精神的伟大,在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这部作品显示了特有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一部电影,也不能缺少精神。《长津湖》所带来的观影热潮,并不是单纯依靠广告宣传力量,而是影片本身传递的情感力量,彰显了艺术作品的巨大精神感召力,并转化为票房数据、上座数量和好评度。
有位女观众说,昨晚看完了长津湖,出来之后,老公问她怎么样,她红着眼圈说,深受震撼、深受教育。电影场里,她的背后一直有抽泣声……不少观众特意选择国庆观看,他们把观影当作一次向祖国的“精神献礼”,电影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此。
精神是电影的“内核”,但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有人评价,这部电影战斗戏,无论是场面调度还是战术指导,都堪称国产战争片的新标杆,堪称国产电影史诗级的战争片。电影艺术的境界,正是精神与技术的水乳交融,让精神在艺术中得到倍增和升华。
《长津湖》火了,精神的力量“无价”。对于电影人来说,拍出一部爆款“大片”,获得更多的市场效益,是他们的梦想和追求。时下,有不少的所谓大片,并不缺少高技术、高投入,更不缺少大场面、大明星,但缺少了最关键的“精神”,一部没有精神的影片,即使金玉其外也是败絮其中,难以获得观众的青睐和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