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几年前,我看过《捉妖记》,因为在《捉妖记》里胡巴和“父母”分开了,是“父亲”说:“人和妖是不可以生活在一起的!”。所以我很想看《捉妖记2》这一部电影,看看胡巴有没有与“父母”相见了。结果和我预想的一样,胡巴最终与“父母”团聚在一起了。他们终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想有人会问胡巴的“父母”为什么会想和胡巴在再一起生活呢?因为他们看见刺妖母子在一起坐牢都这么开心,所以他们很想去把胡巴给找回家,天天过快快乐乐的日子!
在寻找胡巴的过程中,历经了重重困难,但是也没有难住他们想要寻找胡巴的想法。虽然新妖王一直想把胡巴吃了,但聪明勇敢的胡巴父母再一次打败了妖怪将军,与胡巴飞向回家之路。
看完这部影片后,给我带来了欢乐,也让我明白了,只有勇敢向前才能把敌人打败;只有爱才能把伤痛带走;只有家才是最温馨最可靠的地方。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去哪里,你都是爸妈的贴心宝贝。我的爸爸妈妈虽然远在杭州,没有在身边,但是她们对我的爱一分也不会少,对我的爱永远不变。
如小妖王胡巴虽是妖,但在宋天荫、霍小岚眼里,胡巴就是他们的孩子。胡巴饿了,病了,他们像一般父母一样担心,一样竭尽所能照顾它。他们付出的关爱换来的是胡巴的信任,于是,彼此渐渐变成相互依存的同类。所以当宋天荫也为人父母最终不得不让胡巴离开自己的时候,似曾相识的画面出现在他脑海,他一刹那间明白了父亲当年的举动的苦衷的,就如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胡巴,他决定去找到父亲重新认识了解他,而不再念念不忘并且怀恨在心父亲当年抛弃了他。蓦然让我们体悟到人性的温度,不要轻易从表面现象揣测父母的用意,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去沟通,多点理解多点包容多点爱,己所不欲,不仅勿施于人,更应不施于万物。
我仿佛看到自己的失误之处,我仿佛看到人类的悲哀之处,世界很大,万物有灵,不是只有人类才聪明,也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感情,现实中多少导盲犬与盲人和睦相处,多少人与动物爱的幸福;多少一面之缘,却成就一生的彼此关注……同时也不得不说说电影中的音乐和歌舞,让你啼笑皆非中蓦然回首来时路,多了一些敬畏自然在灵魂深深处的顿悟。让你在观影的过程里乐在其中,却在看完之后,自然而然地回顾,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幸福,怎样才是更好的生活,怎样才能让自己拥抱快乐,远离痛苦?
《捉妖记》,捉的是妖,映衬的却是人类发展的心路,是人性复杂的抉择与付出,是笑中带泪的倾诉,让我们一起思考我们该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我们所处的世界成为永葆真善美的圣土。
说回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还真是暑假全家去电影院体验生活的一剂良药,比起同期上映的电影来讲,年龄段普及更广一些。我看的那场里,小孩就有很多,想起了微博上看到一句话,强烈建议影院设置成人厅,播不播成人电影不要紧,关键是不要有孩子。我看的时候旁边那个孩子又哭又闹,我觉得胡巴不是挺萌的吗?这孩子怎么就看不进去呢?当时那个心里烦躁的很。
这部电影其实也算是萌到我了,我是看到最后三十分钟的时候顿时产生一种太拖沓的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不太理解钟汉良那个角色的目的是什么,不过当他后来露出真身以后,我似乎有点接受这个剧情安排了。
还是一部典型的先搞笑后来带点悲剧再最后大团圆的电影。现在中国很多电影都是走这个套路,我觉得都可以算上爱情喜剧,或者再宽泛一点,感情喜剧,不管这个电影最终是定义什么类型的,反正就是按照这个套路拍,中间再加点创新元素,胡巴就是,怎么说呢,也不是说这种类型有多不好,只是未免太多了。
之前对白百合也没什么印象,失恋33天,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我都或多或少看过一点,但都不完整,看完这个提升了好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