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我读完了由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成名作《围城》。这本书文笔优美,写作手法较多,点点滴滴都令人回味。
《围城》这本书主要讲了:”冒牌“博士方鸿渐从国外回国,不料被同船而行的苏小姐所追求。后来,方鸿渐绞尽脑汁地切断了与苏小姐的情谊,才与原来是情敌,现在却是朋友的赵辛楣一起外出找工作。途中,方鸿渐认识了孙小姐,三人一起到一家国立大学当教授。慢慢地,方鸿渐对孙小姐产生了好感,经过数年努力,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不料结婚以后,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差,最后在一次次争吵中两人终于分手。
在《围城》这本书里,写作手法就如同满天的星点般,数也数不清。有比喻、拟人、夸张等许多手法,十分轻松幽默,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
尤其是这几句:”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冷的,冰激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经登录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更是令人啧啧称奇,也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摘抄,细细品味。
在细细消化优美词句时,我也十分佩服钱钟书老先生的写作能力。读着《围城》这本书,会觉得这本书衔接得很巧妙、周到,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在行云流水中,《围城》就读完了。
看过《围城》后,我学到了很多写作手法,对提高我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它对我意义重大。
不知道哪位名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象和许多良师益友交谈。”相信各位都深有感触,所以请大家谈谈自己最喜爱的书。
我最喜爱的书:钱钟书《围城》
我第一次看《围城》的不是小说,而是电视剧,我清楚的记得不是从第一集开始,而是第五集开始,正好讲到五人去三侣大学的途中,那个时候方鸿渐刚刚被唐晓芙甩了,又被挂名的丈人炒了鱿鱼,正是遭受双重打击而特别沮丧的时候。虽然旅途艰辛落魄,却也妙趣横生。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象少男少女追青春偶像剧一样追起这部电视剧,央视一天才播一集,在我的印象中很少追过连续剧,那个时候我才真正觉得,追电视剧原来那么辛苦。
看完后,我便到处找《围城》,那个时候可没有互联网,找东西真不容易,现在想想internet真的太方便了,有问题解决不了,连我幼儿园的仔都说上古狗(google)查查。幸好《围城》播出后,引起极大的反响,半个月后,我就在书店里看到了《围城》。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夜看完,真的让人回味无穷,写得太棒了!那时我非常纳闷为什么这么好的书竟然很多人都不知道。
后来又看了两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最经典的话:“围在城里的人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无论职业也罢,婚姻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虽然写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放在今天仍然是真理。
作者描绘出近代战争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为。讽刺意味浓厚。那句关于围城的著名言论,婚姻就想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作者却不仅仅在描写婚姻的细节和其中的现实,也是道出了一个人的成长,独立,品行,智商,情商,逆商。一个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家长有什么样的观念,确实太影响孩子了。
方鸿渐与赵辛楣友情,方鸿渐与苏文纨和唐晓芙、孙柔嘉恋情,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
这里最值得欣慰的是方鸿渐的友情。但是会感到方的学无所成,没有足够的独立自主。
方的恋情,我却觉得跟现在有些恋情简直就是一样。三角恋,不喜欢,不拒绝,喜欢被人喜欢,吹捧的感觉。女人通过娇柔造作来获取男人的关心和爱护。男人也是基于基因属性就要来保护女人。可是一味的通过做作和苦肉计来博爱,让人一旦觉悟,就想远离。被喜欢的有恃无恐。把握不好与异性的相处边界,迟早要曲终人散。或许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婚姻,孙和方,在别人的起哄下结了婚,结果婚前没有了解清楚,结果婚后因为种种问题弄的鸡飞狗跳,争吵不休。话说结婚后的一系列表现跟结婚前反差有些大,但是也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去调节好。双方自己本身的不独立,总要依附亲戚家里人。难免家长里短,小事搞成大事。最终不可收拾。争吵时的恶语相向。自己情绪的控制力。吵架时的相互人身攻击,甚至对对方家人的攻击。最终导致这场失败的婚姻。
当看了这本书,或许会让你对婚姻产生恐惧感。不想进入婚姻。
但是正是作者把这些婚姻中的问题解刨出来。让我们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以后才不会重蹈覆辙。
不过,现在恐婚的因素也比较多,比如现实经济等等,这里算是一个因素吧。
《围城》这本书,读过很多遍,书中的时代背景与作者都处于上世纪初,跨越近百年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精彩。在这段特殊时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钱钟书先生似乎早就预言到了今天这番景象,特地将“围城”作为书题。其实,哪有什么预言,只不过是天道有常,生于新学和旧学相碰撞的时代,钱钟书先生没有完全抛弃旧学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两种不同思想的交汇,将这个时代的变化与所见所闻记录在书中,小说的矛盾冲突、角色的刻画,有讽刺,也有思考,一切应当从根源去追溯。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经久不衰,不被灭亡,伦常才是根本。中国古代有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分别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与忠、孝、悌、忍、善。所以无论哪朝哪代,人们如何生活,恪守五伦关系谨言慎行,时时反省,尊崇自然之道,持一颗恭敬心,谦卑为怀,都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文化的传承。《围城》中新思想代替了旧思想,随新思想而来的,也有畸形的各种观念。婚姻、工作、友情、亲情与传统背道而驰,是传统不适应新的社会了吗?不是,是人心变了。
生活处处是围城,城在心中,看不到摸不着,城中不乏诱惑、机遇等等。做好抉择很重要,心中有爱,选择善良;心存恶念,选择邪恶。不被物欲迷惑、不被恐惧吓到、不被谣言支配,心存善念一片祥和,哪有什么围城。
也许世间永远不会变的如此的美好,但心中的理想却从未破灭。最后,请再次拿起这本书,在书中找到自我,让思想飘向那远方。
再翻开《围城》之前,我对这本书没有什么了解,甚至还以为这是一本讲打仗的书。我完全是经同学推荐才买下来这本书。
初中语文老师讲过,题目是一篇文章,一本书的灵魂。所以我便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这本书的灵魂。
和其他所有书一样,刚开始读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而语言细腻,情节琐碎的《围城》更是将这种感觉推向了极致。我一度想扔掉这本书不看,但不知是什么促使我看完了一整本书。
我对这“围城”第一次有感觉是读到方鸿渐和赵辛楣进入三闾大学遭遇各种人情世故,各种派系纠纷,各种明争暗斗后先后离开的情节时。在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入围城里面,而在围城里面的人想要出来。这个围城,小一点说是三闾大学,大一点说是当时病态的官场,病态的社会。作者将方赵二人当初急切地想去就职与后来烦恼,失望地离开做了对比,辛辣地讽刺了当时这个社会的冷漠与无情。
这本书第二次给我围城的感觉是鸿渐与柔嘉的婚姻。鸿渐爱柔嘉,柔嘉也爱鸿渐,他们都想迈入婚姻的殿堂,谁知事与愿违,结婚后的甜蜜,两人对爱情的向往,憧憬与期待都被时间的洪流冲走,在柴米油盐与日常琐事中淹没,消失的无影无踪。最终鸿渐与柔嘉分开了,小说戛然而止。我觉得这本书中的第二个比较明显围城是婚姻,外面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
《围城》对于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想读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里面有很多内容也是晦涩难懂,并且夹杂着很多时代背景。
这本书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分析,语言,人物形象都可以作为切入点。在这里我只是就题目浅谈了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果过几年有幸能重读这本书,也许我会品味出更深的东西。
《围城》作者在序中说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一部分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体根性。”这说明了,作者写此书是为了描述出中国当时的一部分社会和人物,并看透人们具有的“根性”,而我认为这个“根性“,大概就是指本书的题目《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本书中唯一串联下来的人物方鸿渐,在一开始我认为他不学无术,整天只想玩乐,最终也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人,他在某些时候固执,又在某些地方心软,我无法理解他的一些做法,而他的一些做法应该也无法被社会认同,被人们认同。方鸿渐心中的围墙与他人的围墙形成无法逾越的距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围城》中的故事和社会,虽然是在过去,但作者所说的”基本根性“也一定存在在现在的社会中,现在的我只能通过这本书去联想现在的社会,钱钟书先生的思想也会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新的见解,为我的未来提出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中精美的语言,在看书时,我常常会看到许多充斥着文艺气息的词句,装饰了这本书,使这本书更加精致,作者还运用了很多比喻,让我可以尽可能理解作者的意思,就连本书的主旨,也可以用”围城”和“鸟笼“来比喻,即使我无法真正理解那层主旨,也能通过这个比喻来了解一个表面。
人类越来越聪明,围墙只会越来越高,越厚。但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人,能够走进彼此心中的那片空地,这便是所谓的知己吧,我也希望,我可以遇见一个可以穿越围墙的知己。
前几天忽然有幸读到一本书—钱老的《围城》。书的结尾,看到方和孙大吵了一架后,孙和女佣回了自己家,方离家出走,故事嘎然而止—一个让人来不及反应的悲剧结尾。结尾印证了书的主题,两个人貌似走出了婚姻的围城!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围城这个词的理解就是局限在婚姻里面,读完以后,发觉钱老想表达的围城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在婚姻,也包括原生家庭、事业、人际关系、爱情,和自己心里的围城。
主人翁方鸿渐从国外回来,一路遇到许多人,旅伴、单位的同事、朋友的朋友、家里的亲戚、唐小姐;我发现方有一个特点:总是在逃避,逃避和家人的沟通,和亲戚的沟通,和同事的沟通,和唐小姐的沟通,和妻子的沟通!幸运的还有一个谈得来的朋友—赵辛楣。
方就像一个刺猬,总是扎到别人,所以走到哪里都不太受欢迎,自己呢,又感觉很委屈,无奈!仿佛他才是被刺的一方;他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无人诉说,也无人理解。一个外人眼中的知识分子,一个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人,一个连自己的父亲都觉得没出息的儿子!一个妻子口中的失败者。
他到底错在哪里了?
窃以为,方的骨子里有种知识分子的高傲,但缺少了世间的俗气,他终究无法习惯生活的烟火气,把自己孤立于这个世俗之外;短暂得走出人际关系的围城,走出婚姻的围城,早晚还是要融入各种围城之中,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当你跌入谷底,你得学会与蝼蚁为伴,当你步入青云,也要习惯云上的规则。这是一个人一生的修炼!
致敬钱老,为我们的人生上了重要的一课!
今天第一次读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前前后后一共拖了很长时间。里面流传最久的一句话就是:“婚姻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一开始就只是一句普通的话,不是很能理解。读完后,才能大概理解。
曾经我朋友跟我说,她在高中的时候,她母亲不让她读《围城》,因为读了以后,会让人不想结婚。我当时还笑笑,现在真的笑不出来了。确实读完后,会让人对婚姻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而且《围城》也特别的真实,里面刻画的人物,在现实中还能再找到原型,包括赵辛楣对同学会的理解,方鸿渐家里妯娌之间的冷嘲热讽等等,一切都真实地存在着。
说一下我对方鸿渐这个人的认识,他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带着封建社会家族特有的软弱。他想摆脱父亲的控制,却又不能。他不喜欢苏文纨,但是却不直接的拒绝,而是拖拖拖。也不直接表达对一个人的喜欢,对唐晓芙,有好感也不直接说,直到离开。对孙柔嘉的喜欢是被逼出来的,否则,他是不会承认的。
孙柔嘉和方鸿渐的婚姻生活,是既幸福又不幸的,孙柔嘉无法理解方家的传统规矩,方鸿渐不能忍受孙柔嘉的伯母。最后的结局,有些开放,又令人思考,像一个分岔路口,只要方鸿渐当时没有离家,上去好好跟孙柔嘉说,或许结局就不是这样。
最后感想:婚姻不要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