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老师简单的一句,就能够易如反掌地考倒天真的我了?这些没有方向性和一定答案的问题就连高深莫测的哲学家也会有所却步,试问一个年纪尚小的男孩子又怎能答得出来呢?
问题的答案我反反覆覆的思考了很多遍,都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我想过人生就像味觉,不同的味道代表了不同的际遇,甜代表甜蜜与快乐丶酸即是辛酸丶苦就是痛苦……停一停,这样回答老师的问题未免有点儿太「老套」了。想了这麽久,味觉还是被闷气打沉了。
正当我想放弃之际,又被我灵机一触,人生犹如四季,我们经常听老一辈的在说:「四季人生」。但是想深入一点,年幼的我又曾经历过多少的蝉夏丶严冬和春秋呢?四季到头来还是要无疾而终。害怕俗气的我,资历尚浅的我,没有什麽的我,到底我可以怎样形容人生?
答案,想到了。我的人生正正是一张白纸。白纸,纯白色的纸,绝不俗气。纸上的空白刚好与什麽都没有的我很相衬,刚好等於年岁经验都缺乏的我。
白纸,配上不同的笔种就能轻易映射出人正处於不同的阶段年龄。铅笔写在白纸上,大家都连结了幼儿阶段。铅笔所写下的字,淡淡的,软弱的,轻而易举便被擦字胶抹去了。擦字胶所做的一切,如同天下间父母,努力和耐心的矫正孩儿。一直至擦字胶不再擦下去的一天,直到终结。
人成长後,都必须为所做的事负责,原子笔正好与这相符。原子笔的笔迹写下便不能轻易删改,改变不了的,就只好在表面涂上一层白油。白油一旦涂上了便会为一片无瑕的白纸带来了污点,犯了错的人,能改,但始终都会留下印象。这点与纸上的白油无异!
谈到老年,想到毛笔就是了。看到爷爷家中的书法,联系到的就只有优雅。一切一切都放慢脚步,享受一切一切该享受的。
现在的我,只不过还是一片白纸,但是在纸的背後却隐藏了无限的可能性。创造无限的可能,创造属於我的未来,那就是我的人生!
如今大多数人都喜欢把自己的日常经历,名为“晒幸福”。但实际上这一种毫无意义的行为丝毫不可取,毕竟大多数人只是想借此来增加访问量,以此显示自己的人气。晒美食,晒旅迹,这样那样新鲜的事每天都有,晒给别人看了就一定幸福吗?或者说幸福能是幸福吗?
网络上别人的幸福看得愈发多了,但幸福却在时间暗河的作用下淡了,浅了,像是变了味的佳肴,即使外表如何精致,也不能掩饰这道菜本身的缺陷。
幸福是一种纯粹的感动,而频繁晒幸福就是一场无聊的自我作秀,两者一字之差,却有云泥之别,灵魂深处迸发出的喜悦是会引起共鸣的,幸福一隅藏在内心深处,当你因为某一事某一人的心弦触动,像是美妙的音乐离不开和音。你的幸福,你的快乐也会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如若你的幸福是一场伪装,游戏,那么无论多么轰烈的大事都会显得那般空洞和枯燥,晒幸福在我看来完全是个人虚荣心作祟。毕竟幸福不在于它的影响度,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带给我们的温暖。。
适度的晒幸福会让我们心情愉悦,而太过头的晒幸福,则引起别人的漠视和反感,到头来幸福变了质,打了折,却是沦为庸品。
回到晒的本源,我们都知道当东西发霉,受潮的时候才需要拿出来晒一晒,那么你在晒幸福时,可有想过幸福是受潮了,抑或是发霉了呢?若二者皆无,幸福,还有晒的必要吗?
对于晒幸福这件事,因人而异,因量而异。幸福并不是不可晒,但也要把握好度。不要让“晒幸福”成为荼毒幸福的手段。
常常有这种情况,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平时话很少,但在网络上却变得多言又幽默,还经常晒自拍,在群里聊得不亦乐乎,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爽朗大方的人。这时,熟悉他的人心里就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毕竟人前人后反差太大,像是一面玻璃切开光线,极不协调,又何尝不是晒幸福的伪装方式呢?
幸福不幸福,自己知道就好。没必要伪装自己,累己劳己又何必。
“你的生活是一种淡然的平静,而不是被伪装捆绑后不会表达的僵硬。”我们都应该展现最本质的幸福。
狐狸看见藤上一颗成熟的葡萄,用尽办法也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并安慰自己:“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初读这个寓言,我觉得狐狸的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实在可笑。但看了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里的观点后,我认为狐狸的做法其实挺聪明、挺可爱的。它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想浪费太多的时间在一个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上,还能自我安慰在心理上使自己舒服,这真是智者的风采。
生活中想成为智者的人绝不在少数,而真正能成为智者的人却不多。人生路上的坎坷让我们走得很辛苦,甚至受伤流血,这是无法避免的。当我们面对残忍,遇到不顺心事,无奈到只能叹息时,我想对你说:学会释怀吧。
古时候流放的生活总是文人说不完的话题,他们胸怀大志,满腹经纶,在仕途受阻时冷静的面对一切,以海一般的胸怀包容不顺心的事情。李白的“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是何等的豪情?李白坦然接受仕途的失意,将其丢置一边,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信心,他放弃仕途而选择云游世界,从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并向世人展现了他的才华与价值。他的取舍之道就像狐狸放弃它得不到的葡萄而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寻找其他的食物一样。这就是睿智所在。
再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周瑜,风华正茂,足智多谋,只因为诸葛亮比自己更胜一筹而不能释怀。一句“既生瑜,何生亮!”便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陨落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的何止是后人的痛惜?假如他能对别人的才华释怀,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得失,给自己更多的时间与诸葛亮同在历史的舞台上一展雄风,三国的历便又会多一位“智绝”!
其实我们每个人本都可以做到对任何事情释怀的,每个人也都可以海纳百川的,只要你能正确的认识生活。不要因别人比自己长的好而郁闷,容貌不美我们可以用知识使自己心灵变美,“腹有诗书气自华”嘛!不要因别人反应比自己快、做题思路广而烦躁,其实只要我们多一些努力,少一些懒惰,一样不会比别人差,放弃你做不出来的超难的题而将自己的基础打牢,这也是智者的选择!
释怀,不代表退让与懦弱,只有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很远或不适合自己长时间坚持做的事,才可以大胆的释怀。这不包括学习,学习是成为智者的阶梯啊!此时,我想到一句话: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即纵观全局,整体分析,深入内部,挖掘本质,这样判断该释怀的事情我想是不会错的。
学会释怀,快乐会时刻伴随在你的左右;学会释怀,成功将等待你的到来。
生活的大海总是变幻无常,当我们不能得到我们所想时,不能拥有我们所爱时,不要悲伤,学学狐狸,学会释怀,做一个真正的智者!
又一次,他背上了书包;又一次,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踏入了学校;又一次,看到了那张张熟悉的面孔。他禁不住露出了笑容……
他永远无法忘记,在那个夜晚,在那间教室,那点微弱的灯光,那希望的灯光……
还记得,那时的他还是一个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老师们也曾苦口婆心地教导过他,可他屡教不改,一错再错,连最耐心的老师也拿他没办法,只好选择了放弃。而他自己呢,也乐得个逍遥自在。直到有一天,她来了——他的新班主任来了……
“同学们,我是新来的语文老师,兼你们的班主任,我姓吴。从今天开始,我将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探讨。希望我们能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位年轻的女老师,笑容甜美,有着一头飘逸的长发,一双虽小却那样有神的眼睛。哦,她的眼睛里,分明充满着一种我从没看到过的神采。那是一种怎样的神采呢?”他看到新老师,脑子在飞转着。
哦,原来她跟别的语文老师并没两样,一样的认生字,解生词,一样地分析课文。他好失望,于是,渐渐进入了他上课的一贯状态。
恰好就在这天晚上,有一节语文自习课,他早有准备,今晚要看那本新到的杂志。上课了,她却并不像原来的语文老师那样让大家自己学习,而是在课堂上搞起了什么“互动游戏“游戏?听起来倒蛮新鲜的。”他想。可他不知道这位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管她呢,反正也与他不会有啥关系的。
他正准备把事先带来的杂志拿出来时,听到老师开始提问了。哦,原来都是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连他都基本上能回答。同学们积极地举着手,争相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他却好像局外人一般,只是静静地看着一个个同学尽情“表演”。
“第四大组最后一排那位男同学,请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好吗?全班同学的目光一下子全集中到他的身上,他压根就没想到老师会请自己回答问题,毫无
从此,他再也忘不掉老师那双眼睛,他觉得那双眼睛里闪现出的就是希望的灯光,那灯光在指引着自己,激励着自己迈向新的起点……
你站在世界的一头,眺望着星空,我在天涯海角,目视远方,也许在某个节点我们的目光相遇,那时你会不会感叹缘分,会不会因彼此的相遇而惊奇呢?
当网络将世界连接起来时,我们相遇的节点和时间变得越来越不可琢磨,偶然之间,高考失利的你在随意的加好友中遇到了正在开怀大笑的我,而正是那一句“你好”,你与我之间便从不认识的局面到对对方有了些许的兴趣。那时你那句很文艺的“你的芳名是?”竟让我想起了古人与诗会友的场面,问古今谁与君相识,惟伯乐识良马,高山知流水也!在闲聊中,我们认识了彼此,我知道了你的名字,你了解了我的为人。当然,在尽兴的交谈中免不了一些对于你的防备,或许你也有对于我的一些顾虑和怀疑,就在这顾虑和猜疑中我们彼此认识了对方。
记得第二个夜晚,夏天的晚风有点凉爽,外面的虫儿在唧唧的叫着,伴随着是你消息的滴滴的声音。在闲聊中,我才得知原来你是今年的考生,但不幸你失利了。那一刻我沉默了,我并没有立刻回你的消息,正如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我们都理解那所谓的分数对于我们而言有多么大的影响。我在屏幕前笑了笑,回复了笑了笑的表情,因为我只知道你所需要的不再是一个安慰,也不是一句“慢慢来,你还有时间,你还有明天”这类的话,而是一个笑容,一个对于自己的笑容。还记得你的那个不理解的表情和我的回复,于你而言是我对于你的回复,但对于我来说何尝不是对于过去自己的一份答卷,我与你一样,都倒在了那个拥挤的考场,但我并没放弃,并勇敢的站起来,给予自己一个微笑。生活还在延续,我们又怎能因为一次跌倒而不再前行呢?
后来,我记得是在我准备洗漱之时,你发来消息,你说你要准备上大学了,你说你担心明年依旧是这个结果。我还是发了一个笑脸给你,那个夜晚,似乎格外的安静,并没有虫儿在鸣叫,但发过笑脸之后我却忍不住的问了一句“你决定好了,不后悔?或者说就甘心了?”而你的回复让我等了好久,我不知道是那句话触动了你,但你的话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再遇到失败之时自己真的会因为害怕再次失败而就放弃继续努力的机会吗?在屏幕的一头的你纠结,而在屏幕的这一天的我则在思考!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滴滴声把我拉回了现实,我还记得你的那句话,“或许你是对的,也许再来一年,我有可能会再一次跌倒,可是至少我努力了,我不后悔了,倘若我放弃了,日后在回忆之时,也许我真的会因为这一次的放弃而被明天的自己所记恨!”我笑了笑,或许你是勇敢的,至少你敢于面对。我不记得我回复了什么,但我仍记得窗外的月色很亮,树枝发出不可察觉,令人欢快的声音!
在互联网的拐角,缘分的纽带将彼此拉近,而我转身,在拐角遇到你!记得你说过“很幸运遇到你”,但对于我而言亦如此,是你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直面困难,是你教会我什么叫做即使头破血流我也愿意重来一次!
愤怒就像一个魔鬼,给予人们愚勇去做出不可挽回的后果;愤怒就像一种毒药,不断侵蚀我们的身心健康;愤怒就像一滩墨水,涂盖了生活中的五彩缤纷,让人们遗忘美好。我们应该让理智去浇灭这害人害己的怒火。
让理智浇灭怒火。近来一则新闻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位继母因为在家中受到委屈,就将满肚子怒火发泄到自己儿子身上,将儿子的眼睛挖出。这是多么令人发指的恶劣行为。在那时,这位母亲被怒火冲昏了头脑,将内心的黑暗释放出来,做出如此有违道德的事。怒火让人冲动,让人化身魔鬼。所以在最愤怒时就最需要理智。
让宽容将怒火包容。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有位著名的贤臣,蔺相如。蔺相如因有功被楚王赏识后引得大将廉颇不满。但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处处刁难,为着赵国的内部和平而宽容待人,最后使得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牺牲自我,以宽容处事,怒火这滩墨水也被他勾勒成一幅和谐的景象,这是一种人生的至高境界。假如当时蔺相如也因此怒发冲冠,与廉颇斗争到底,那么,唯一的后果就会是“国内不和而政乱军乱”,最终难逃国破家亡人的下场。所以宽容待人也是宽容待己。
让淡然将怒火磨灭。三国中有位雄姿英发的水军大都督周瑜,二十几岁时就在赤壁大破曹军,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还娶了小乔这位国色天香的美人作为妻子,可谓在事业家庭双丰收。可却因为在比拼智慧谋略中输孔明一筹而含恨离世。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怒火就是一种毒药,每时每刻都在伤害我们,如果周瑜将名利看轻,与淡然中远离毒药,或许将成就另一番风景。
请让我们用理智将怒火浇灭。
用宽容将怒火包容。
用淡然将怒火消磨。
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微笑,少一些烦忧,何乐而不为呢?
18岁,美妙的季节,千般惆怅万种思绪浮游心上。只有经历过这连绵不断的雨季,才会看见雨后的彩虹,我们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跨进了18岁的门坎,我想:“不经历风雨,怎么可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在此,我们更加要学会自律。
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这话也常常是在我初中数学老师的课上能听得到。一鸣惊人不好,但一股劲做好一件事,可以做;一下成为天才不可能,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可能。这就要看我们自己的自律性有多高了。要进步我们应该学会自律。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诱人的硕果,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琢磨一下,进步一点点,简直又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这是在向前走,就是今天比昨天强,就是对现状有所突破。如果在今天比昨天里面少了自律,那我们还会有‘突破’吗?
每天都在盯着那高远的目标,每天都不慌张不懈怠地努力,每天都是那么热情但不狂热,执著但不偏执地矫正着不满,又营造着快乐,这一切又不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是每天我们怎样去对待。就是每天的一点点,一滴滴,就能看出最后的胜利属于谁,谁会笑得最灿烂。
不要小看这“一点,一滴”。灵感,智慧,使你在危机中有了转机;勇气……就是那么的一点,就可改变。
就是因为它(自律),它很实在,它堵死一时心血来潮,也拒绝了突然心灰意冷的悲凉。始终那么平静,从容,步履稳健。不允许每一天虚弱,不放过每一天的庸碌,不原谅每一天的懒散。没有不切实的狂想,只有在有可能眺望到的地方追赶,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只要努力和自律,就可以达到目标。
自律,需要每天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规划,既不能急躁,又不能糊弄,更不能作假,因为这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要跟人换什么,而是出于律己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进步精神。
学会自律,使每一个今天都充实而饮满。
交流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彼此的关系。
只有你打开心灵的窗与人交流,你才会走进别人的世界;只有你打开心灵的窗与人交流,你才会闻到迷人的花香,听到悦耳的鸟语;只有你打开心灵的窗与人交流,你才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这么美好......试着与父母交流,也许你吵闹了半天都没有得到的玩具就会轻易到手;试着与朋友交流,也许那僵持了许久的关系会在两人的微笑中迅速缓和下来;试着与老师交流,也许困扰了你很长时间的问题会很好地得到解决......
其实,交流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集体与集体之间也需要交流。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香港在两岸领导人和平的交流下,成功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历史也将证明,不久后,国共两党最高级别领导人的一次握手,带来的将会是两岸永远的春天的故事。那赴台的憨态熊猫“团团园园”带去得不正是一缕春之将至的气息吗。
所以,只要你能用心去跟对方交流,真心地去理解对方,就会形成一条产畅通无阻的交流纽带。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开开心心,每个家庭都会幸福无比,那么我们的社会自然也会和谐起来。
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会误入歧途。
——题记
日落了,有人在欣赏这夕阳,那微微泛黄的天际无限的凄凉却又有一种有人的魅力,它和日出的绚烂不同,没有那种朝气,没有那种光辉,也没有那种生气,但是却多了一分的平静,那份平静是给人思索的,是给人反思的,是叫人放下偏见安静的看待另一面的……
暑假了,我无时无刻不在反省。日落西山,经历了多少日日夜夜的“厮杀”,可得到的却并非自己最为理想的结果。是自己不够努力?是自己不够用心?还是自己不够刻苦?
独一人坐落在夕阳下,沐浴着和风的轻浮,突然看到了那正在落山的太阳,红红的,周围的房子,树木,也都被照得通红,仿佛烈火正在熊熊燃烧,燃烧着柴火……不知怎地,想到了孔老夫子的一个故事。
很早之前,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因为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有一次孔夫子白天睡在那,颜回为了生计去讨米,讨回来后生活煮饭,快要熟了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
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他这是委婉的在批评颜回之前的行为。
而聪明的颜回自然也听出了孔老夫子的弦外之音,柔声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学生认为正临灾祸之秋,丢掉又不好,可又不便让老师服用脏了的食物,于是自己就抓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就这样,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教导世人不能因为一件不清不白的事物而草率断言事情的全部。
回头明目,自己或许也是看错了方向,一味的深陷于失败的漩涡之中,便认为自己没有了希望,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被那漩涡所深深卷入最深处。
可是我似乎没有看到,在失败之中所诞生的也有许多。
话说“失败乃至成功之母。”便是要我们在失败中的到磨砺,因为经历了失败才能品尝到败北的滋味,能够完完全全的正视自己的错误。
而那暴雨中的彩虹也是一般“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看那暴雨倾盆,看那狂风肆意,可是这些可以成为庄稼的养料,可以拯救一方缺水之人民,更可以在雨后欣赏到大自然所筑起的桥梁——彩虹!
起身,回望夕阳的余晖,深深地感到了一抹柔和,那份不一般的平静需要我用心去领悟。
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后记
认识一君,该君一向文采不俗,却于分科之际,听从父亲的话,选择了理科。填志愿时,听从老师,选择本二类学校,从而本一的分数上了本二的校,如今高不成,低不就。每谈往事,该君总是唏嘘不已。
以爱为由,如此悲乎!
一董姓教授对学生说:“成功就是40岁时身价4000万”,并“警告”自己的研究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听了此番话,从头到脚都拔凉拔凉的。我想象中的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该董姓教授将他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打包“贩卖”给尚未踏上社会的学生,听其话,不亦悲乎!
我们是90后,我们没有发言权,故听话;我们吃的米远没有年长者吃的盐多,故听话;人生阅历少,为少走弯路,故听话。温室里的花朵,听从园丁的指挥,将自己开得灿烂无比,却比不上风雨里的小草让人感动。好的教导,给我们的人生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方向,少走弯路,让我们低头向他们认为最美好的地方快速奔跑,路旁的风景一闪而逝,小路上的荆棘从未遇到。没有精彩,没有充实,90后的空虚与孤独导致了任性、善变、自私、非主流的一代,骂声四起,却从未想过从90年代呱呱坠地的那张白纸,变成如今这般模样,是谁之错。
人性本善,长辈的教导从懵懂的孩童时期就开始了,一张白纸,对其点墨,最初的价值观,由此形成。人的一生若有1/3的时间在睡觉,那么他的少年时期必有1/2的时期在学校,于是老师的话,也对孩子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老师的教导话语不敢不听、不能不听,但如何听、怎样听却是个问题!长辈的话不一定全是好话,这要靠自己去辨别,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但大部分的谆谆教导,却还是要听的,任性、叛逆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标志。
时代在改变,世界在进步,为什么不在听长辈话的同时,也让长辈听一听你心中的话?单向教导已非主流,双向传递才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