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 范文>2023年立春节气养生知识 立春节气的相关知识(3篇)
2023年立春节气养生知识 立春节气的相关知识(3篇)
小编:zdfb
时间:2023-03-08 08:30:12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立春节气养生知识 立春节气的相关知识篇一

>立春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element("script"); = "https:///?5c71497339381e592eb8112978edb75a"; var s = mentsbytagname("script")[0]; before(hm, s); })(); 立春节气养生知识 立春节气的相关知识篇二>立春养生原则

“立”有开始之意,立春即为春季伊始。立春时节,中国气温开始回升,大地回春,一年的农事活动重又开始。

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岁时记载。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立春”这一天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后来,“迎春”仪式逐渐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

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使“立春”的民俗相当丰富。比如鞭打春牛的习俗在中国以农耕为主的地区曾长期流传。春牛是泥捏纸糊的,也叫“土牛”。鞭打春牛也称“打春”,不但有告别冬季抓紧春耕的寓意,还表现出古代先民的原始信仰。

此外,民间在立春之日还要喝春酒,吃春饼。北方一些地方还有“咬春”的习俗,即吃个生萝卜消食防病。

不光是汉族重视“立春”,白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也过这一岁时节日,并有自己的特殊民俗活动。在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也有过“立春”的习俗。

立春节气养生知识 立春节气的相关知识篇四>立春节气的习俗

节令习俗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立春前一天被称为节分,人们为了驱邪纳福,便产生了一系列活动。古人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人深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天地神灵以及祖先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古人重视祭祀文化,立春是依据黄道推算出来的,当天象“斗柄指寅”时,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黄道吉日举行祭祝祈年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并祈求丰收。立春后气温回升,万物苏萌,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范围陆续开始。

民间习俗

送春牛

汪曾祺先生在文章《岁交春》中,就记述了他的故乡高邮送春牛的情形:“立春日有穷人制泥牛送到各家,牛约五六寸尺许,涂了颜色,有的还有一个小泥人,是芒神……送到时,用唢呐吹短曲,供之神案上,可以得一点赏钱……”推而广之,大约江南送春牛仪式都差不多。

贴春牛图

有的地方是在堂屋墙上贴一幅画在黄纸上的春牛图。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过去在农村,立春时节,农民都喜欢买一本老黄历,作为劳动生活地参考。老黄历上面一般会印有“春牛图”。

咬春

北方一些地方立春日要吃萝卜,谓之“咬春”。吃生菜,食春盘。《月令广义》卷五:“唐人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这里的生菜就是我们常吃的韭菜。而在南方则是吃春卷。春可咬可吃,有趣有诗意。

戴春胜

“胜”,古时人们的一种头部饰物,有人胜、华胜、幡胜等多种形式,可用多种材料制成,其中纸制最为方便。春胜各有地方特色。唐宋时盛行制春幡,谓之“春胜”。春幡为长条形,如凤凰展翅。妇女用乌金纸或布帛剪制成燕子、鸡、柳枝、花卉、蝴蝶等花鸟虫卉样式,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意在禳凶邪、求吉利。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大人小孩,也可把春幡戴于手臂上,男左女右,作为立春的标志。

其他地方立春习俗

有的地方的立春日,妇女要用红布缝制雄鸡,五彩布条作尾巴,缝在小孩子衣袖上,谓之“戴春鸡”。或者简单点就用五色布条缀于孩子衣袖。更小的孩子除了戴春鸡,还要给孩子眉心用朱砂点一点红。就连大牲口也要打扮一下,头上系红布条迎春。

而在山西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胸前或衣袖上。广州地区则在立春日击鼓驱疫,祈求平安。陕北一些地方立春日要画红。清晨起来,在院墙、大门、粮囤、磨盘、树干上画个红十字,牛、羊、猪等家畜头上也要用朱砂画上红十字,以表示喜气洋洋、红红火火迎春到。

春天来了,但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冰天雪地。但人们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水暖三分。”细细闻,会嗅到夜晚空气中有一种淡淡的清新的香甜气味,不再是秋冬季灰尘、落叶味。

“春打六九头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去自然界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春风吹散了梅梢雪,迎春花开了,黄灿灿的招人眼。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天暖了,日子长了,不能再日日游玩闲逛,俗语“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勤劳的人们过完新年,立春后便开始新一年的劳动工作。

查看全部
热门事件记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