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是描写唐朝“天保”年间,主要为狼卫袭击事件掩护下、以“龙波”为实施人、不明势力幕后推动、张小敬和李必等反恐、多方力量纠缠的一部国产快节奏反恐剧。其情节精彩、演员演技精湛,是一部很精彩的电视剧。
剧中人物张小敬、李必、何执正、崔器等都有自己的信念,性格特色突出,同时也让人深深的心生敬佩或者同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纵观整个剧集,结果却不是美好的。张小敬周围人不少都没了性命,何执正凄惨离去,崔器战死…大唐也逐步在多年后走向内乱和衰败。整部剧到了最后,似乎没有胜利者。剧中各个人物,在其中经历的多是痛苦,也少有快乐。
我们佩服张小敬、李必等人,但那种命运是我们想要的吗?
(一)执念与纠缠
我看这部剧的第一感觉,就是每个人都有执念,太纠缠了。
反恐事件是外在的线索,背后是事物原有的矛盾和后来人们的起念。人们的起念是推动缘(原有的关系和矛盾)发展的力量,缘的发展则可能激化或者消除问题。
在这部剧里,各种各样的信念,引导人们纠缠在一起,上演了这样一出大戏。矛盾发展愈演愈烈,而不是消除。
长安十二时辰观后感
我当时想到了网络上那则“天堂和地狱”的故事:天堂是每个人都拿一个长勺子,相互喂身边的人;地狱也是每个人都拿一个长勺子,拼命想往自己嘴里送吃的,却送不到。
合道者亲,是一种水到渠成守株待兔的状态。在合道的心念下,人和人之间的行动少有冲突(纠缠少),自然靠近、聚集,形成一种向好的聚集状态。
但在十二时辰中,人们的信念与愿望,将人们推拉到一起(强烈的纠缠)。在圣人宠信林九郎、政务日渐废弛的问题下,何执正谋图通过阴谋使太子掌权,徐宾希望展现治国才能,萧规希望复仇。每个人的执念,推动了人和人的纠缠在矛盾的作用下,演化成激烈的斗志和冲突。
(二)执念与不合道
这些执念都有不合道的地方。
姚汝能祖上良相的光环对于姚汝能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包袱…。但姚能力一般,又不拼命努力。在这种强烈的念头作用下,做了右相的暗桩。但又不彻底,最后两边都不待见。
张小敬的“到长安”、“在长安生活”和“长安百姓”驱使着自己留在长安,也想让闻染留在长安。
靖安司负责报时的庞灵,为了做个好女婿,配的上右相的女儿,要给右相立功的念头让他在靖安司做暗桩,最后事情败露自杀,失去性命和家庭。
另外一个靖安司官员安主簿的命运,也让我有些感叹。安主簿应该是娶了白富美。当时老婆家托了关系安主簿要离开长安。但在召集的鼓声下,他说了句“这样就能配得上你了”,然后回到靖安司。当晚在靖安司遇袭中殒命。安主簿当时该不该回去呢?
另外剧中一个很鲜明的人物崔器,在张小敬指出小乙是暗桩,已经被众人不齿的情况下,让张小敬承担自己的因果就好了。但崔器还是在捉拿狼卫的途中拖延时间,导致张小敬被围,带来整体的局面继续拖延。本可杀死狼卫首领的时候,要去武斗,报私仇。最后在萧规潜入靖安司时在道义的作用下死斗,不选择预警、组织掩护的方式,最后战死。
从崔器不合道地方很多的角度去看,崔器本身就是难以在职业道路上升职的。
剧中还有李必、龙波、元载等很多人物。合道的人物却屈指可数。落魄才子程参是剧中能够看明白的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最后选择离开,远赴西域。
(三)积德、场域与命运
起念和是否合道,当时是我看这部剧的一个角度。另外我想还有场域的角度可以解读剧中的人物命运——他们的积德、场域与命运。
剧中有个细节,张小敬去地下城之前找到李香香。走之前说,让小乙把栏杆修一下,免得靠着摔到。可见张小敬经常随处从细微的地方积德。张小敬对小乙李香香等,关心他人,随处积德,为他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他办案和生活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圣人命运变化反映出的内容很有意思。圣人的场域从前依靠英明,在一群理想希望大唐向上的人人心中留下来一定的好印象(也在宠信右相的质疑中逐步衰退)。当前的场域没有怎么经营,依靠皇位提供。在皇宫内,是太子和右相的争宠的对象,文武百官围绕其左右。结果在离开了皇宫时,就失去了场域,被人质疑偷猪,被人追杀。
右相善于经营,但场域内多为吉温这样的谋私之徒,势力强大,但漏也很大(读书人和民间反对),也成为后来身败名裂的基础。这个场域以利益结成,远没有张小敬积德所成的场域稳固。
地下城的控制者葛老是皇帝一般的存在,威严而有力。葛老有自己的场,但是不是共同体,更多是控制。所以出现被内部人暗算的情况。
《长安十二时辰》以宽广而又不失细腻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诸多人物的念头、纠缠和命运,对我来说算是一次很好的反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