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 范文>70年后重走天路心得体会 70年后重走天路感想
70年后重走天路心得体会 70年后重走天路感想
小编:WZ王
时间:2021-07-21 00:08:04

路之路:新中国70年入藏交通史 中印双方在边境地区的较量仍在持续。 印军开展了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后勤行动,大有与我军展开长期对峙之势。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0年后重走天路心得体会 70年后重走天路感想内容,以供参考,一起来看看!

70年后重走天路感想

说完了公路,我们再来说青藏铁路。

有了青藏公路,之所以还要建铁路,是因为公路运输有着明显的缺点。

首先是运量少。

单台汽车的运载量极为有限,远远比不上铁路车皮。当时,青藏公路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路段,年运力只有区区几十万吨。

其次是成本高。

当时在拉萨从内陆买煤炭要700块钱一吨,而其中的600块都是运费;一块砖在内陆卖8分钱,到了西藏就要卖一块多。

再者是安全隐患大。

由于是高原冻土环境,路面在反复的冻胀与消融中极易变形,经常出现地基凹陷、道路翻浆、边坡滑塌等现象,司机在这样的路面上行驶是比较危险的。

所以从各方面来说,在青藏高原上运输物资,铁路远比公路要好。

而青藏铁路的修建,还要感谢慕生忠。

青藏公路通车后,彭总请慕生忠吃饭。慕生忠向彭总提出要修建铁路,他说对西藏的战略支援,光靠公路可不行。

1956年春,慕生忠乘着吉普车、带着负责勘测的同志顺着青藏公路沿线附近向高原挺进。

同行的工程师曹汝桢以前没有上过高原,很难吃得了这个苦,他说“别说走路,就是躺着也和下地狱差不多”。

但在慕生忠的带领下,他们翻山越岭、一路向前。

医生说上高原不准饮酒,但曹汝桢却被慕生忠的酒量、豪气、意志所感化,开始往水壶里灌酒。

最终,慕生忠一行完成了从兰州到拉萨2000余公里路线的初步勘测工作。

他们认为,冻土问题虽然在当时还无法解决,但是青藏铁路可以修。

1957年底,青藏铁路通过选线方案;1958年初,500多人的勘测队伍开始沿着选定的线路推进、做进一步的详细勘测和设计工作。

之后,青藏铁路工程局成立,慕生忠担任局长。

1858年9月,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路段开工。1960年,全线勘测和设计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然而此时,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和国内经济困难,很多重大工业项目纷纷下马。

1960年6月,青藏铁路工程局被撤消,9个月后,青藏铁路全面停建。

青藏铁路项目第二次上马,已经是12年后了。

1973年7月,青海湖边的哈尔盖到格尔木652公里的铁路恢复建设。

12月9日,毛主席接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

在谈话中,毛主席表示,为了加强中尼贸易,青藏铁路不仅要修到拉萨,还要修到尼泊尔的首都。

1974年1月,青藏铁路项目重新上马,项目施工由解放军铁道兵部队负责。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展开对高原、冻土、盐湖路段的施工展开技术攻关。

1974年3月及1975年3月,铁道兵第十师、第七师先后开赴青海,展开西宁—格尔木路段的建设工作。

至于格尔木—拉萨路段,当时急需推进的是两个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科研攻关。

当时组织了全国9个部委与19个省、市、自治区的68家研究所、设计院、工厂、高校的1700多名科研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攻关。主要解决高原环境下的铁路建设、保养以及火车的动力保障和通信问题。

二是实地勘探。

1974年下半年,先头勘探队伍首先出发入藏,航空测量与选线工作也逐步展开。1975年,1700人的勘探队伍沿着青藏公路两侧向拉萨挺进。

然而在1978年7月,青藏铁路工程项目迎来第二次下马。

原因很简单,高原冻土和高寒缺氧两大难题一时难以被攻克。相关部门将目光投到了滇藏方向,准备从昆明向拉萨修建铁路。

但在此时,共和国的历史也迎来了转折——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的建设重点迅速东移,东南沿海的铁路运力渐显吃紧,滇藏铁路的前期规划也一度被搁置。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藏铁路的工程项目再度被提上议程。

1997年,铁道部计划司两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在青藏、滇藏、甘藏、川藏四个方案的争论和交锋中,青藏和滇藏两个方案脱颖而出,这两个方案各有优点。

就青藏线而言:

第一,青藏线线路最短,比滇藏线短514公里;

第二,青藏线前期的勘探和设计工作已经有了多年的积累,冻土和缺氧两大难题也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第三,青藏高原呈现“远看是高山、近看是平川”的地貌特点,海拔落差小、地势平坦、沟壑较少,因此需要的桥梁和隧道也较少。

就滇藏线而言:

虽然要反复穿越横断山脉的大型山脊,要跨越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大型水流,但是滇藏线沿途气候温和、水利、森林、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如果从昆明修建入藏公路,将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拉动作用。

此后的几年,两个方案被反复地推敲论证,青藏线的建设方案最终胜出。

2001年6月29日,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准备工作,青藏铁路的开工典礼在格尔木和拉萨同时举行。

青藏铁路建设工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基建事业进入新的纪元。

70年后重走天路感想

1986年,美国旅行家保罗·索鲁搭乘火车游历中国。

他在传记《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中断言:

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后来,这句话被我国的媒体纷纷引用来打他的脸。

但是从这句话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来,这个工程到底有多难。

在世界屋脊上修建铁路,即使是在21世纪,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高原冻土、高寒缺氧、生态保护,这是世界性的三大难题,但都被我们一一攻克。

首先是高原冻土问题。

工程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采用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和热管等多项技术来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

或者以桥代路,将桥基修在地下一百多米深的永久冻土层,并在地面上架设最长12公里的大桥作为铁路路基。

其次是高寒缺氧问题。

从配发氧气袋、氧气瓶,到建立氧气站、高压氧舱,各个参建单位为施工队伍建立起了完整的保障体系,包括修整青藏公路、沿途架设输电线路。

再者是生态保护问题。

青藏铁路沿途需要穿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这就需要在建设规划中尽量采用绕行的方案;

在相关的地点,要根据野生动物的迁徙和繁衍规律调整施工时间;

同时,施工队伍还根据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在格尔木至唐古拉山路段设置了25条通道以供野生动物迁徙。

2003年8月,青藏铁路铺架工程成功通过可可西里无人区;

2005年8月,全线路基、隧道、桥涵等基础工程基本完成、青藏铁路铺过唐古拉山;

2005年10月,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试运营;

2014年8月15日,青藏铁路重要支线拉萨—日喀则段开通运营。

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从2001年6月开建,到2006年7月落成,修建世界上最高海拔的铁路,中国人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

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世界屋脊”之上修建铁路,外国人曾经不敢想的事,中国人做到了。

“要想富,先修路”,只有把路修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才能得到发展、藏民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

正如韩红在《天路》中唱的那样,“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青藏铁路的落成,成为人类基建史上开天辟地的壮举!

里程最长、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里程最长、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里程最长、时速最高的高原冻土铁路,海拔最高的火车站,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

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纪录,承载起13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的血泪和汗水、承载起中国人百年来在世界屋脊上铸就天路的梦想!

在川藏和青藏公路的施工过程中,有3000多名建设者因为“高原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青藏铁路上世纪一期工程施工中,据统计先后有179人牺牲、633人负伤。

而在青藏铁路新世纪二期工程施工中,全线累计接诊病人45.3万余人次,其中400余例高原性脑水肿、800余例肺水肿全部得到了有效救治,并创造了“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非典零发生”的奇迹。

再说下川藏铁路的最新进展。

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29日,川藏铁路雅安—林芝段工程项目获批上马,总投资3198亿元。

雅安—林芝段全长1011公里,桥隧比达到95%,也就是说,这1011公里的铁路线上有958公里全都是桥梁或者隧道。

其中,隧道总计72座,所有隧道总长加起来合计838公里,比北京至郑州的铁路里程还要长出175公里!

仅从这些数字来看,此项工程的施工难度,就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川藏铁路建设共分成三段,此次上马的工程是雅安—林芝段,而另外两段早已在2014年12月开工。

如今,成都—雅安段已经在2018年底建成通车,拉萨—林芝段全线47座隧道现已全部贯通,预计明年就能开通运营。

川藏铁路最难的一段,就是雅安-林芝段,要依次经过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峡谷区与高山原区、藏东南横断山区、藏南谷底区,预计此项工程耗费的时间长达10~12年。

这项工程听着吓人……

但是当代中国人,揣着盘古开天辟地的决心、秉着愚公移走大山的毅力,任何困难都吓不倒我们。

昆仑山脉阻挡不住中国人的脚步,横断山区更无可能!

写在最后:

公路、铁路通到西藏,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其意义之重大堪比昆仑。

首先,是经济上的极大发展。

如果西藏不通路,那么电力、网络如何连通?西藏的基础设施如何搭建?西藏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如何推进?

只有把公路、铁路修到西藏,藏民才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西藏的生产生活才能与内陆的经济发展相互挂钩。

也只有西藏与内陆在经济上实现捆绑,西藏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的西藏。

其次,是国防上的极大巩固。

如果西藏不通路,那么部队、物资如何进藏?与印军的对峙和较量如何开展?我们拿什么去保证西南的边防?

只有把公路、铁路修到西藏,后方的物资才能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对面的印军才不敢扬刀跃马犯我边疆。

印度宣称在进行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后勤输送,但他们也不想想,我们已经经营西藏数十年,即便他们陈兵百万,又有何妨?

过去,一代代工人修桥筑路血洒高原;如今,解放军战士顶着风雪戍守边疆。

这就是我们保卫国境的资本、这就是我们寸土不让的决心。

青藏高原是滋养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江河源头,昆仑之巅是孕育华夏数千载文化的精神故乡。

西藏,永远都是中国的西藏。

万千军民艰苦奋战数十载,为的是藏民的福祉、为的是边境的安防。

把千里蜿蜒的公路从各个方向铺到喜马拉雅、把气势磅礴的钢铁动脉架上青藏高原的脊梁,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用血肉之躯托举起炎黄子孙千年的梦想。

一条条天路昭示着华夏文明数千年的荣耀,承载起当代中国七十载的辉煌!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70年后重走天路心得体会 70年后重走天路感想全部内容,如果喜欢请持续关注“查字典”。

查看全部
最新作文
热门事件记录词条
百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