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给加粗字注音。
骸()骨 裹藏()躯壳()葱()笼 幽()雅 卓()越 2.解释句子加粗的词语。
①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骸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化为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下列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②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4.仿写句子。
例句:历史是张纸,时间是支笔。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用简短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段点将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1.根据下面句子的含义概括出相应的成语。
①形容经历了极长的时间,一般多指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②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指季节已改变。()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一)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了这般模样!
(二)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不该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四)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了这般模样。
1.本诗副标题为“眷念祖国的情绪”。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年青的女郎”在本诗中是实指诗人国内的妻子,还是象征“五四”以后我们的祖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炉中煤”与“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分别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诗歌又有意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造成节奏鲜明、回环往复的诗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hái cáng ké cōng yōu zhuó 2.①尸骨 ②变为虚无,不存在 ③不停 3.①拟人 ②比喻 4.略 5.略
(一)1.①海枯石烂 ②星移斗转或日转星移
2.作者把化石比做人的脸,人脸上的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那么刻在化石上的皱纹其实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是古生物进化生存的历史记载
3.表达了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生命是在不断地延续,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赞叹着大自然的神奇,人类的伟大
(二)1.表现出诗人对新生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 2.“年青的女郎”象征着“五四”以后新生的祖国 3.“炉中煤”是自喻,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火一样的心。“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长期深埋在诗人心里的爱国热枕
4.“啊,我年青的女郎”在诗中反复地出现了四次,这是一种反复修辞手法
【提示】
“基础训练”第4题:只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注意了上下句的本体和喻体之间隐含的联系即可。如:心灵是间房,眼睛是窗户。
“基础训练”第5题: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然而在科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铁的事实面前,真理不言而喻,虽是冰冷的骸骨,却用铁证回答了不辩的事实,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点将过关”
(二):本诗选自诗集《女神》。约写成于1920年1、2月间。当时作者虽在日本,却深受“五四”运动的鼓舞,充满激情地关注着祖国的命运,渴望祖国富强。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吟咏燃烧着的“炉中煤”,来抒发“眷念祖国的情绪”,表现出诗人对新生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
《化石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奇幻、裹藏、思绪、档案、潜行、葱茏、骸骨、卓越、躯壳、猛犸”等词语。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3.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自主学习,并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而不是让后世的4恩吗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珍爱生命,保护地球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法学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3.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观看幻灯片1-5)是的,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
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有关“化石”的简介、《科学24小时》简介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美、赞颂”的意思。
二、朗读感知: 1.掌握字词: 万载: zǎi 奇幻:奇异而虚幻。远古:遥远的古代。骸骨:尸骨。hái 乌有:虚幻。
裹藏:用物体包裹着。
潜(qián)行:隐藏着秘密行走。裹藏:包住隐藏。2.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要读出节奏韵律美(节拍、韵脚字)。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3.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诗歌分为三层:
(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总(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
详细讲解第一层 第一节:
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
明确: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第二节:
设问——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想像力。“苏醒”、“讲述”拟人——和化石对话,自然亲切
葱茏:青翠茂盛。cōng lóng 幽雅:幽静而雅致。叹服:称赞而佩服。
造物主: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
称上帝为“造物主”。
海枯石烂:一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日转星移:太阳更换,星辰移动,形容翻天覆地的变化。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
16.化石吟
张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乌有.骸骨.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潜行”等词语。2.学习本文把化石拟人化和前后呼应的写法,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3.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4.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和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2.调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内容。三.教具设置:录音机
四.教学方式: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交流.探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课前预习题:
1..预习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2.朗读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并找寻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七.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虽然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2.正课:
环节一.听录音朗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乌有
骸骨
幽雅
叹服
海枯石烂
潜行
环节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提示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缓急,语调的高低以及重音的把握。)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齐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2).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提示: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提示: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想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作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环节三.细读课文,探讨研究:
《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读、赏析这首诗歌,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提示: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排比),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提示:“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应如何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提示:古代的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已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不是写人。这一节中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流,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转星移,无论多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5.诗中4、5、6小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提示:“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比喻
“时光在你的脸上刻下道道皱纹”——拟人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比喻
6.请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7.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环节四.发挥想象,拓展迁移:
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番。(可以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提示:可从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历程.人类的出现等方面想象。最后根据所描述的画面,再读诗歌。(要读出画面)教师小结:
《化石吟》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3.作业设计: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2.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板书设计:
16.化石吟
发问想象-----无限遐想-----呼应回答(1-2)(3-6)(7)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教学反思:
《化石吟》
《化石吟》赏析
这是一首宣传科普知识的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诗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
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设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接着,诗人用了四节诗,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解迷指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读罢上文,化石讲述的故事难道不“令人神往、惊讶”?诗人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直是难能可贵啊!
《化石吟》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首先,我对本课内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 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
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二关于教法: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五、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首尾圆合1-2节 :问句引发想像 收放自如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化石吟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赞颂之情。②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向科学老师请教,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教法、学法分析
本诗教学方法适合采用诵读与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本诗是一首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科学抒情诗,在教学本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同时,通过诵读,让学生搜寻自己脑中的疑惑点,经过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从而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用音乐导入。播放音乐《木鱼石的传说》,教师解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本诗题目中的“吟”字有何含义,那么赞颂什么呢?请听课文录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教师提问:说说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播放古生物重现图片),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 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板书: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2、熟读课文。附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化石吟
【本课重点】
《化石吟》是科学诗,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化石保留了下来,是生命之躯曾经存在的明证。同时它又是抒情诗,通过赞美化石从而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基础练习】 1.解释词语。
(1)腐朽:
(2)化为乌有:
(3)潜行:
(4)海枯石烂:
(5)葱茏:
(6)叹服:
2.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
其貌不洋()
坐想其成()
以逸代劳()
故技重演()
针贬时弊()
言不由中()
出神入画()3.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4.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1.阅读诗节,回答问题。
人造卫星又回答: 对了,我正想告诉你,我靠神目——遥感技术,发现了隐藏的古城废墟—— 那是在南墨西哥的密林中,有你古代的玛雅城两座; 两座古城里既有金字塔,又有千姿百态的石头建筑。这永不消逝的废墟呀,它的考古价值堪称瑰宝骊珠: 显示出公元前六百至九百年间,古代玛雅文化的繁荣画图!
(1)这是人造卫星对地球说的一番话,诗歌采用
的手法写出了人造卫星的 技术在 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2)从古代的遗迹来了解当时的历史,考古的价值就在这里。请你查阅资料,举出实例来证明这一点。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帕特〃莱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个偏僻地方,发掘出一具约12米长、约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龙骨骼化石。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据此,科学家就能着手解开霸王龙的一些悬而未决之谜。
通常,体长12米,体重达3000千克,并长有17.7厘米长、剃刀般锋利牙齿的霸王龙,如果不归入食肉动物范围,令人难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学家认为,霸王龙短得可怜的前肢(在4.5米长的躯干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长),以及这蹒跚的步伐、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得它们不可能对小动物发起突然袭击。他们深信,霸王龙的食物是以死亡动物为主的。
为了研究霸王龙的奔跑能力,科学家对所发掘的霸王龙腿骨、骨盆、趾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他们测定了霸王龙化石上左前肢二头肌腱附着的痕迹,根据骨的大小和肌腱附着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计算出霸王龙的每侧前肢可以抓得住约545千克的重量,这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动物绝对不会长有能发挥如此强大力量的前肢。此外,过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猎物时,也许还可借助于胸脯的重量,不让猎物逃走。(1)填入中横线上的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时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这是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这是至今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2)对霸王龙,科学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是食腐动物,其根据是:①
,②
,第二种认为是食肉动物,其根据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捉猎物时可借助胸脯重量。你倾向于第 种看法。3.泥盆纪晚期的某些肉鳍鱼类很可能曾经受到过极度干旱的威胁,迫使它们设法寻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继续生存下去,这就使它们不得不先爬上干旱的陆地,结果,有些肉鳍鱼类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继续过它们的鱼类生活;大多数探险者很可能悲惨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那些在陆地上学会了新的生活方式的个体及其后代们,它们从此开创了全新的陆地生存空间,摆脱了水域对脊椎动物的限制,为向更高级的进化方向前进奠定了基础。
假设你是第一条从水中爬上岸的鱼,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试以第一人称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火眼金睛】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3)“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精析: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学习预报】 1.自主探究。
(1)设计表格,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要求简洁明了。(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3)搜集积累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
第四单元 16.
化石吟
【基础练习】 1.(1)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2)变得虚幻,不存在。(3)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
(4)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5)青翠茂盛。(6)称赞而且佩服。
2.势
扬
享
待
伎
砭
衷
化 3.肉体 / 虽 / 早已腐朽 / 化为乌有,生之灵火 / 却 / 悄然潜行 / 在地下。黑色的躯壳 / 裹藏着 / 生命的 / 信息,为历史 / 留下 / 一本 / 珍贵的 / 密码。4.略。
【拓展阅读】
1.(1)拟人化 遥感 考古
(2)略。2.(1)d
(2)①前肢短得可怜。②步伐蹒跚,移动速度缓慢。①前肢力量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
3.略。
语文备课大师
《化石吟》教案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课后记: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语文备课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