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 范文>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 古典诗词常用意象300例(五篇)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 古典诗词常用意象300例(五篇)
小编:zdfb
时间:2023-01-11 15:24:50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 古典诗词常用意象300例篇一

1.什么是古典诗词,什么是意象?以及意象的起源和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 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 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意象的基本含义

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我国古代诗人根据不同的生活感受和审美追求,构筑出不同的意象,真可谓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二.典型意象归类

下面是我们研究的常见意象及分析。

1、柳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描述的就是唐人灞陵上折柳送别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所以,诗词中的“折柳”就有“惜别怀远”之意了。

2、菊花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它坚强、清高。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其凌寒的品格尤受到文人赞赏。

屈原的《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他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菊花本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正是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又要兼济天下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月亮

在古典诗歌里,“月亮”最突出的意象是思乡,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可以看出望月与思乡怀人的联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这些感喟最易从月圆月缺中引发出来。

张若虚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叹,苏东坡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引发出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叹。月亮在这里又体现出阔大深长的历史意味。

5、松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其二):“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表现了“霜凌劲节难摧抑,石缠危根任屈盘”的铮铮铁骨。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杜寻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寄寓了怀才不遇之慨。却又坚信必将“乔干凌云直”。正是“大贤虎变愚不识,当年颇似寻常人”。

5、鸿雁

雁,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此外,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拣尽寒枝不肯粞,飘渺孤鸿影。”(苏轼)

以上是我们对常见意象的分析,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分析意象不能脱离全诗的意境,才能真正品味古典诗词的韵味。.三.通过意象鉴赏

(虞美人)又到清秋 作者:冯志亮

凌花剪暮藤枝老,春去秋来扰。

西园依旧尘倾盏,浊雾琴箫染。

亦曾凝望被寒霜催落的片片花瓣把夕阳的余光剪断,树枝和青藤都已干枯,又是一个秋天到了。我昔日的容颜就像秋雨一样越发萧条憔悴,又开始和从前一样叹息这阵阵凉风把树上仅有的几片孤独的叶子也给吹落了。

庭院还是当时你在的样子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尘埃已经落满了酒杯,当年的琴和箫都已显得陈旧。此时此刻你也和我一样在深夜凝视着凄凉不圆的月亮么?你可知道我每到此时都在这里落下思念的泪水期盼你的归来么?月幽弯,可晓伊人垂泪盼君还? 四.带有意象的诗文归纳: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五.高考诗浓情如何化得开

【1】、鉴赏策略

复习时应该训练怎样将“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应该梳理整合,归纳一些常见的赏析角度,掌握一些常见的赏析术语,积一定的古诗词鉴赏常识和要领,将“意会”到的“浓情”一一化开。

1、鉴赏诗歌形象

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

a、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意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等,可以是愉悦、欢快、激动、有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孤寂凄凉、消极颓唐等,可以是沉痛、悲愤、哀伤、有惜别之情、依恋之情等。

诗歌的意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联系,也就是跟情感载体物有关,中华民族的情感有约定俗成的承载物:杜鹃也即子规、鹧鸪都是悲愁的意象,还有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要特别注意。

b、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风格常见的有:清新自然、静谧美好、恬淡闲适、华美壮阔、雄奇悲壮、明快刚健、苍凉沉郁、幽静孤寂、清俊飘逸、缠绵凄美等。

c、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歌主题。

诗歌形象中常常蕴涵着诗歌的主题,重要的主题有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忆友怀旧、相知相思、离愁别恨、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等。

评价主旨常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回味、言简意丰、言外之意、含蓄慰藉等。

【2】、鉴赏诗歌语言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它富有表现力。诗歌语言的鉴赏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但不止于理解,要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式,领悟其中的妙处,理解作者炼字、炼句的技巧。

a、品味诗中的语言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兼顾到数词和副词。它们往往就是诗中的“诗眼”。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意性等,分析时应该加以注意。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点评]“碧草”“春色”“黄鹂”该是暗示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点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两个字尽现凄凉孤寂之情,这两个字就是诗中的诗眼。

b、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不同的诗人他们的语言风格不同,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有助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要积累些品味诗词语言风格常用的术语如:清新、质朴、平淡、自然、明快、洗练、工丽、绮丽、隽永、委婉、含蓄、清幽、雄奇、奔放、沉郁等。

c、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结合诗歌的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来立体分析,综合地考虑,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特殊的表达效果所营造出的一定的意境,从而理解诗歌语言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精神世界。

3、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考查艺术技巧常见的分析角度有: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特点、意境风格流派等。

a、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烘托渲染、以小见大、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想象联想、虚实相生、明贬实褒、借古讽今、正侧面结合等。

b、表达方式:常见的有记叙、议论、抒情,但重点掌握白描和抒情,区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特别是托物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c、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语、双关、象征、用典、比兴等。

d、诗中的风格流派:有的质朴平淡,有的典雅庄重,有的雄浑悲壮,比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意遥深,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冲淡等等。

4、牢记赏析诗歌要领

a、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标题、作者、注释都应该成为解题中不可忽视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很重要,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利,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标题,一般能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揭示思想内容,甚至是哪类诗等;作者,能向读者揭示诗歌的背景,作者的风格倾向等;注释,除了帮助理解内容外,还可能暗含着答题的内容。

b、要从诗体本身出发,就诗论诗。

古代诗歌或叙事、或写景、或咏物、或阐发道理,有时化用前人的诗句,有时选用具有特定表意效果的意象,有时暗引典故等等只有从诗本身的事、景、物、典故等出发,就诗论诗,不做无依据的联想,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

c、迅速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的五步骤。

第一研读标题。读标题常常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

第二分析意象。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基调以及社会意义等。

第三品析意境。在读诗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

第四评析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第五联系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知人论世。

d、准确规范的解答。

读懂诗歌内容是关键,但规范表达也十分重要。要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解答,是赏析全篇还是某一个词句,是分析手法还是评价思想感情,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解答;答题要点要齐全,阅卷一般是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用语要规范,力求表达流畅,用语准确、规范。

掌握诗歌鉴赏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某某)特点,突出了(表现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特别提示:关注一般以借景或托物抒情而且淡化写作背景的绝句外,还要关注律诗和词曲,特别要关注两首绝句或两首词的比较鉴赏。

二、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滕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年水足望年丰。

[注] 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咏叹农民劳动生活的词作,第一道题是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以及揣摩诗歌的情感。解答这个问题不仅要关注题干句,还要顾及全诗的内容和情感。

六.考情总结

(1)从时代来看,唐宋为主,兼及其他。9套课标试卷共选用了9首诗歌,其中唐代作品3首,宋代作品4首,元代作品2首。从作者来看,重视非名家非名作。

(2)从体裁上看,律诗、七绝、小令为首选。9首诗歌中,诗作5首,其中七绝1首,律诗4首;词4首,其中小令3首。律诗、七绝和小令依然为首选体裁。

(3)从题材上看,写景、抒怀、咏物、羁旅、边塞、哲理为选材重点。(4)从题型上看,主观题、单篇鉴赏题为主流。9套课标试卷都采用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

(5)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设计题目。“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以及意象和意境等。“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技巧、修辞方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 2.备考建议

(1)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否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判断考生是否读懂和理解整首诗歌的重要考量标准。从古诗词的教学来看,“读懂”最直接的尺度就是看考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因而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就成了命题者命题时的常规思考,成为考查重点。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几乎是每年每卷必考的考点,相信2011年高考也不例外,因为“读懂”是要求,而理解和体会作者的艺术匠心则能区别出考生的鉴赏能力。表现手法是一个内涵很宽泛的概念,从表达技巧上看,有象征、对比、烘托、白描、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从修辞手法上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对比、借代等;从描写角度上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景物的角度上看,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从抒情方式上看,有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3)鉴赏诗歌的形象。一般而言,诗歌是通过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因而把握了形象往往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旨。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二是景,即诗歌中描写的景色;三是物,即诗歌中描写的物,如松、竹、梅等。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 古典诗词常用意象300例篇二

中国古典诗词常 用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寒蝉:悲凉 离愁别绪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2、3、4、5、6、7、8、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9、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寸管:笔; 青鸟:信使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10、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11、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12、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13、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4、地点: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15、其他类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后庭花。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诗中的节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 古典诗词常用意象300例篇三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它先天地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正是道家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言穷尽而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诗人、艺术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味、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去获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审美享受。这正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魅力。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一、关于意境

究竟何为意境?意境一词,最先由唐代名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与他同时代的王昌龄、刘禹锡又有所阐发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提出“三境”说。他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在经过历代诗人、理论家的探讨和发挥,终于形成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特有的概念,并主导着古典诗词的创作。自提出“意境”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无数种界定。在不少关于意境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哲学意蕴说。中国先秦的“道”论,有深刻的学术影响。“道”家的“道”与后来佛教、禅宗结合影响尤其大。文学领域提出“原道”主张,也根深蒂固。这样后人就又引“道”论来解释“意境”,力图说明意境中所谓“象外”、“意外”,其实就是一种行而上的意味。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以禅论诗,就提出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而叶朗教授更是明确提出:“‘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象外之象所蕴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规定性。”

二是虚实相生说。这派的主要观点是,意境生于艺术形象,特定的形象是产生意境的母体,但它又不局限于特定形象,当人们由特定的艺术形象想到生活,由静态想到动态,由形体想到丰富的神韵,由景及情而生理,……就会形成意境。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的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蒲震元教授《萧萧数叶满堂风雨——试论虚实相生与意境的构成》一文中说:“意境的形成是基于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辩证法则之上。所谓意境,应该是指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联想形象(虚)的总和。”虚实相生在绘画中明显是一个空间意识问题,在诗的意境里,是在有限中达到无限,而诗的意境是由个别的意象形成的,但是又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能形成意境。只有那些能形成完整空间的意象才形成意境。

三是生气远出说。“气”来自先秦哲学范畴,古人把“气”看成宇宙万物的起源,后来渐渐演化,后人看到意境必须是生气灌注的,“气”也就被引入文学理论中用来解释“意境”,在刘勰、钟嵘皆有以“气”品诗的理论。而司空图也在《诗品.精神》中说:“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郭绍愚先生在《诗品集解》中说:“生气,活气也,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迸露纸上,……”意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生气远出”或“气韵生动”,只有这样才能感染人,意境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生命力的活跃。

四是情景交融说。认为物境是“物”与“境”的结合,情境是“情”与“境”的结合,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意”就是主观的情思,“境”就是客观的景物,“意境”就是主客观的结合,“意”与“境”这两者是一种平列的结构,“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意与境二者的浑然融彻,具体地说,它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契合无间、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这种理论从宋代提出,到明清时期逐步成熟,尤其是在诗词理论中更是触目可见。如明代的谢榛说:“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成诗。”江进之在《雷涛小书》中说:“白香山诗,不求工,只是好做。然香山自有香山之工,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着并包囊括入我诗内。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拓多少。”这里认为境界主要是“意”与景的相随相伴。清初画家布颜图在回答“笔墨情景何者为先”的问题时说:“情景者境界也。”直到晚清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认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豁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那就是“意境”。把意境理解为“情景交融”已经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学术观点。继王国维之后,朱光潜先生也提倡情景交融说,认为“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恰也能传情,这就是诗的境界”。

那么,我们究竟应怎样来把握意境的丰富的美学内涵呢?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根据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加以吸收融合,童庆炳教授认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活跃所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这个界定也许是比较全面而确切的。

二、关于意象

在古典诗词中,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元素,或者说是零件,通过意象的组接、并置、叠加和深化,就构成了诗词的意境。因此,在诗词意境的营造中,意象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讨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就必须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在中西文学中都有“意象”这个概念。“意象”的基本涵义到底如何?理论家也不乏智仁之见。或有将“意象”混用于“表象”,或有将“意象”等同于“形

象”。本文认为,“意象”即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达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其中之“意”是主观之情感、志意;其中之“象”是客观之图象、形象。它是主客观的统一,正如叶燮言:“遇于目,感于心,传之于手而为象”。种种自然物象通过感官在诗人头脑中留下丰富的表象记忆,某些表象在经过诗人艺术直觉的改造、重组、提升,成为感悟人类精神层面的“有意味的形式”时,就升华为审美的意象。

意象是由感觉、知觉、表象、想象、兴趣、情感、理解、意志等因素互动而成,它们熔铸成一个整体,在知情意等的结合中以情感意味为其核心和特色的。从情感角度来看,意象是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带有难以名状的模糊性,是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体验。从认识角度来说,意象是悟性的产物。它是心造的自然,意设的穹域,灵塑的生命。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把“意象”作为评判诗歌艺术价值的标准。意象应是独具魅力的审美创造物,然而,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意象因袭现象, 本文所说的“意象因袭”,是指某些审美意象被代代袭用,频繁在诗歌中出现的一种现象。那些古典诗词中被频繁袭用的意象已演变为公共意象,这些公共意象经过无数诗人文者的情感叠加,逐渐积淀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情感内涵。

例如,在古典诗词中,明月的意象总是与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联系在一起的。随手拈来,便可找到很多这一类的诗句,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思君月正圆,望望月仍缺,多恐再圆时,不是今宵月。”(黄景仁:《子夜歌》)“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经过历代诗人、词人的吟咏和渲染,明月早已成了一个代表思乡、思亲的象征性意象而深入人心,作家在作品中描绘这一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抒情意象,便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超越时空的历史联想,并把读者带进作家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

在古典诗词中,春寒大多用于象征苍凉、凄婉、矛盾的心态。例如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首词写于秦观被贬郴州的时候,因而自然景象都染上了词人的主观色彩,也就是王国维所称的“有我之境”。春寒料峭,日暮斜阳,独自一人关闭在孤寂的馆舍中,听着杜鹃一声声凄厉地啼叫着,这情景叫人怎生忍受啊?词中的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反映了词人天涯羁旅的悲凉和宦海浮沉的失意。

在唐诗宋词中,常见的公共意象还有:古道、长亭、杨柳(柳丝、垂杨)、残月(淡月、碎月、明月、江月)、鸿雁(断鸿、孤鸿、归雁)、流水、舟船、双燕、斜阳、落红、飞絮等。这些公共意象出现频率均较高,尤其是在宋词中。

虽然公共意象可以靠相互夹带、时空叠合的方式时时翻出新意,其审美创造性毕竟大打折扣。元曲作家曾采用直陈的写法颠覆传统审美意象体系,然而意象不足也就意味着诗意不足。对此应该怎样认识?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意象的几种组合方式

前文已经提到,由于意象尤其是公共意象蕴涵了一个特定的人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共同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诗人们将若干审美意象组构在一起,往往能够有效地创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充满人类生命感悟的整体性艺术境界。而意象本身的创造毕竟也是艰难的,于是诗人就利用前人既成的意象来组构作品,这在

宋词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意象组合,就是用一个接一个的意象,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密集而又精致的意象群,使它们产生对比、衬托、联想、暗示等作用。而组合前人既成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的内心情感有很多种方式。

一是并列式意象组合。同一空间或同一逻辑起点两个以上意象的平行组合,意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若干个别意象只是作为一幅完整画面的局部景点。有的是一句中意象并列,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水村”、“山郭”、“酒旗”、“风”四个意象并列,组合成一幅江南水乡图。有的是在对句中意象并列,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西北边塞风光。诗人精心选择了最能反映边塞风光特征的四个意象,加上两个描写性词语“直”、“圆”并列组合在一起,便获得了鲜明的视觉效果,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还有的是在全诗中意象并列,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精心选择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等最能体现秋天和夜晚景色的典型意象,然后把它们并列组合起来,有效地传达出自己四周的环境,以及它在诗人心头引起的反应,构成一种适于表现旅情客愁的氛围。这种氛围被营造出来后,另一个意象“夜半钟声”点出了一个“愁”。正是前面几个意象烘托出一种氛围而使这个关键的意象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创造出一幅意蕴深远的江南客愁图。这不是某一个孤立的意象所能承载得起的,这也是诗人成功并列运用多个意象的典型。

二是对比式意象组合。通过两组高度提炼的典型意象组合,或互为对立,或互相映衬,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有的是两种场面对比。把语义上、情感上相互对立或矛盾的意象结合在一起,构成强烈的艺术对立统一的效果。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对立意象的组合,不仅突出了广大士兵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勇气概,讽刺边地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更重要的是,描绘了军中苦乐不均、将帅生活腐化。发人深省。有的是两种情景对比。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与“白首”分别表示孟浩然的青壮年和晚年两个时期;“轩冕”指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表示仕途;“松云”指山林松风白云,表示隐居。“弃”和“卧”字便把孟浩然弃富贵如敝履的高风亮节和寄情山水的林泉高致,十分传神地勾勒出来了。还有的是两种色彩对比。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诗中以“黄叶树”比喻人之衰老,并与“白头人”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烘托出衰老的凄凉。

三是通感式意象组合。通感,指把听觉、味觉、视觉、触觉、视觉沟通起来。通感意象组合,即五种不同感觉意象互为沟通转化。在古代诗人中最擅长通感意象组合者当是李贺。《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视觉意象“银河”、“流云”转化为听觉意象“水声”。《马诗》其四:“此马非此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这里敲“瘦骨”的触觉转化为带铜声的听觉,不仅写出了马骨的坚劲,更写出了骏马的风神。林逋《山圆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香”是嗅觉意象,“暗”是视觉意象,诗中两者沟通,突出梅花香的清淡幽远。韩愈《听颖师弹琴》也是通感式意象组合的成功范例,听觉意象琴声转化为视觉意象:“勇士赴战场”——表现琴声的昂扬激越、刚劲雄健;“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壮琴声的起伏回荡、轻柔宛转。

总之,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论独创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离开意境理论,就无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美学发展史上,许多概念的产生、发展、深化、界定做出历史与逻辑的阐释。可以这样说意境理论是理解古代诗歌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美学的网上纽结,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必将会使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丰富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体会,同时也能使我们对于诗人微妙深奥的诗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本文主要只是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上试着探讨,当然还有许多种阐释意境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 古典诗词常用意象300例篇四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一、古典诗词的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有韵的、最为凝练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 体。

这个定义包括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种凝练、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认为,文学体裁有四种,诗词、散文、小说、戏剧。诗词是其中之一。

诗词、散文都是直接抒发情感的文体,但诗词是最凝练最含蓄的。这一点,就把散文(包括杂文类)与诗词区别开来。

所谓凝练,主要指诗词的篇幅字数而言;所谓含蓄,主要指诗词的各种表达技巧。而最主要的技巧之一就是语言的运用,所谓遣词造句。

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因此,没有韵或者押韵不正确的,不能划归诗词范畴。当然,在诗词产生的初期一些未成型的文字、现代的新诗(尤其某些探索中的东西)以及由外国文字翻译过来的作品,因为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不能同日而语,可以不争不论。有韵使诗词的独有性体现出来。而有韵的最集中体现则是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即格律美。因此,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因此,要读懂诗词、赏析诗词并最终创作诗词,就必须讲究章法、技巧和语言的优美和谐与统一。

二、阅读、赏析、创作古典诗词的三大门径

第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诗词的语言不仅要优美、含蓄,还要凝练。优美、含蓄、凝练,是诗词所独有的美,与一般的文学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

诗词的含蓄美,就是不能直说,要绕个弯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你“所造的景或借景所造的某个意象”这一特定的内容,让作者从中读出来、感受到的。所谓凝练美,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一首绝句二十几个字,一首律诗几十个字,就是一首长调的词也不过一两百字,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情感,没有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是不能完成的。

还有一点,即诗词特有语言的音乐美。含蓄的特点,散文可以具有;凝练的特点,其他文体如谚语、对联、超短散文等等也可以具有,可以这样说,这两点都不是诗词所固有的特点,惟独语言的音乐性,才是诗词作为语言的艺术所特有的。没有了音乐性,也就是不符合格律的作品,无论好坏,都很难叫诗。相信大多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是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这一点的。因此,要想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优美的诗词,必须掌握格律。

第二,诗词有一定的章法。章法就是谋篇布局的能力,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我们知道,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因此,不同的文体,就有不同的布局方法。

诗词与一般的文体不同,它是跳动的叙事方式。如果按部就班,就显得呆板。但如果跳跃得厉害,就容易混乱。因此,如何既艺术又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把原因结果等等交代清楚,既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又要让读者略得要领;既要受格律、对仗等的约束,又要受字数等制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第三,诗词有一定的技巧。关于技巧的内容有很多,比如传承有序的赋比兴,以及常用的修辞技巧如双关、象征、暗示、影射等等方法,都是属于技巧的范围。使用技巧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做得更好。

对于阅读、赏析、创作诗词者,语言功夫最重要,也最难把握。掌握诗词的语言技巧或者功夫,大致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知律但不适应,但要有勇气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

第二步,律熟但窍生,要力求写出顺畅、准确的句子,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凝练、含蓄地表达出来;

第三步,律熟窍通以后,就要再进一步的熟悉技巧,打通三昧,使句子灵巧、精警、有味道。

做到语言的含蓄与凝炼,要比熟悉格律困难许多。其中的困难之一,就是作者的古文功底和读书的多少问题,所以才有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说。

总之,只有熟练掌握并使用了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写出不错的诗词来。晚唐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说明,没有一定修为与努力,要达到一定的语言熟练高度是较困难的。而语言的问题,又不仅是关乎功夫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乎各种经历、寄寓、情怀、境界的问题。

所以,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极致的艺术,要寻门就径、登堂入室,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三、有关读、赏、作诗的三句似应牢记与运用的话

第一、读诗要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书生意气;

第二、赏诗要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文人情怀;

第三、作诗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丈夫胸襟。

这三句话,虽然分别对应于读诗、赏诗与作诗三个不同的精神活动领域,但实际上它们既泾渭分明又一团和气;既各难相让又互无轩轾;既分领其事又共通其奥。

总之,从读诗进而赏诗、赏诗进而作诗之始,就要将自身浸染在这三句话的大笼罩中,视身如天地一沙鸥,不卑不亢;视诗词如春秋事业,我行我素,虽千万人吾往矣。

2012年2月24日星期五 于 养源山房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 古典诗词常用意象300例篇五

古典诗词意象

一、树木类: 1.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2.竹:气节 积极向上

3.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4.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5.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高洁的品质。

6、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二、花草类: 1.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2.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3.杨花:离情 4.兰:高洁

5.牡丹:富贵 美好

6.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7.梅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8.菊:隐逸 高洁 脱俗

9.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10.芳草——离恨

11.芭蕉——孤独与忧愁 12.羌笛——凄切之声

三、动物类

1.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2.鸿鸽::理想 追求 3.鱼:自由 惬意

4.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5.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6.(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7.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8.沙鸥:飘零 伤感 9.鸟:象征自由

10、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11.秋蝉——高洁,悲凉 12.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13、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14.(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15.燕子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浣溪沙》。(4)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四、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2.海浪:人生的起伏

3.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4.月——思乡,怀人

各类诗表达的情感

(一)边塞诗

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写边塞征战,特点多豪迈奔放,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表现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b、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范仲淹《渔家傲》。

(二)怀古咏史诗

或凭吊历史遗迹,或写历史人物,或写历史事件,作者的胸襟怀抱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表现出来,这类作品多用典故。

a、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如《山坡羊〃潼关怀古》。

b、自比自况。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的《赤壁》。

c、称颂、仰慕英雄,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如苏轼的《江城子》。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较多地通过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的描写,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这类诗抒情上常常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a、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其语言风格多平淡质朴,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王维的《终南别业》。

b、抒发对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辛弃疾的《西江月》。c、惜春、伤春。如晏殊的《浣溪沙》。

(四)离别诗

诗人出行大体是因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归隐等。诗人背井离乡,思乡、思亲之难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

表达的情感:

a、表达别后对家、国、亲人的思念。如李煜的《虞美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b、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在依依惜别之时,或坦陈心志,或情深意长的勉励。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白雪歌为送武判官归京》、《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c、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天净沙》

(五)咏怀诗:

大都是感物兴怀之作。此类作品多用比兴,风格沉郁顿挫。

a、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c、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牧《泊秦淮》 d、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春望》

e、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诉衷情》

查看全部
最新作文
热门事件记录词条
百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