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颂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人民当家做主!歌颂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下面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征文 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有感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我是喝着黄、沁水长大的武陟人,深爱自己的家乡,更为家乡的变化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这是怎样的一片热土啊!黄河水滋养了她富饶的土壤,几千年的文化培养了她不屈不挠、敢于抗争的性格。坐落在黄沁交汇处的武陟呀,我的家乡,我一直想对您唱支歌。
我要歌唱您优越的地理位置。您北依太行,南枕黄河;东指京津,西眺河洛。有九曲通幽之美誉,有黄河文化之乡之新胜。武王伐纣的车轴在这里交织,汉武大帝的旗帜在这里飘扬,光武中兴的马蹄在这里奔腾,大清皇帝的顶戴在这里安放,毛主席“要把黄河事情办好”的心愿在这里发出、传唱……
我要歌唱您优秀的儿女,那些闪光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里光彩四射。山巨源的贞慎俭约,向秀的自然之道,蔡茂的清廉高洁,何塘的千里家书……这一件件、一桩桩,都在我们的耳畔回荡。
我要歌唱您独特的文化古迹。嘉应观的金匾,妙乐塔的塔刹,隰城的门楼,青龙宫的传说……这一处处、一座座,既是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也是武陟久远而又灿烂文明的见证。
曾几何时,我的歌声沙哑而低沉,歌唱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发黄的教科书上,那些辉煌的成绩和骄傲的名字都成了历史的过往。爷爷说,黄河水淹没了咱的家园,一家人外出逃荒,你老舅就饿死在去往西安的官道上。父亲说,老日本来那年他十岁,机关枪就架在西门口的炮楼上,那滴血的伤疤至今难忘。
是呀,那是一段国破家亡的岁月,用饥寒交迫、饿殍千里、屈辱苟且形容都不为过。1938年底,日本人侵占了木栾店,次年夏秋之交,日本人为保他们占领的军事运输线——平汉、辽清铁路,便在沁河南岸的五车口扒堤决口,致使沁南一片汪洋,数万名民众流离失所。饱受水患的付村村民,背起铁锨和箩筐,自发上大堤堵水,却遭到日军报复性的屠杀。
在付村,日本侵略者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杀人放火,手段残忍,嗜血成性,卑鄙恶劣。短短两个小时,997人被杀,880间房屋化为灰烬。郭士杰家一岁的婴孩,因在母亲的衣衫遮掩下幸存,发现他时,孩子还在血肉模糊的妈妈怀里,吸吮着早已僵冷的奶头。此情此景,令人肝肠寸断,惨不忍睹。
侵略者的铁蹄唤醒了无数仁人志士,他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宣传抗日救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遍地兴起抗日武装。于是,母亲送儿郎,大红花映红了年轻人的脸膛;妇孺齐参战,一双双军鞋送到战士的手上。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成了最有力的战场,红旗就插在太行山上。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太行八英的飒爽,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在传唱。
武陟早已被划定为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涌现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大虹桥的岳庄英雄纪念馆内,满墙的照片和英雄事迹让人感慨万千;在三阳烈士纪念碑前,刘三阳的故事让人心潮澎湃;在武陟烈士陵园,一座座水泥棺让人心生敬仰;在解封村红色教育基地,活生生的事迹让人永生难忘。为什么红旗灿如霞,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黄河翻腾滔天的大浪,是愤怒的火焰燃烧着它。
如今,我常常对着黄河水凝望,千年的黄河柳从祁连山脉一直衍生到我的家乡,就像我对党的红心从幼年就生根发芽一直伴随我成长,信仰的力量让我懂得青松的气场。共产党人从南湖的一艘红船启航,闯激流,过险滩,不断矫正方向;倡正义,求解放,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就像那九曲十八湾的黄河,终于听到了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春雷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如今我的家乡是美丽的花园,五大公园的布局让市民有了修身养性的好去处。早醒的鸟儿和轻盈的团扇相互媲美;落日的余晖和悠闲的舞步默然相亲。为把我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县委县政府强力实施“城乡统筹、工业振兴、旅游提升、交通支撑、人才培养、开放带动”六大战略,使武陟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税收总量和增幅均居焦作六县市第一位。
站在黄沁交汇处的大堤上向南眺望,能看到插在黄河滩深处的高牌大字——“悬河头、百川口、华北轴、万古流”,这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高度概括了武陟在黄河水系上的重要位置和价值。以嘉应观、妙乐塔为文化符号的武陟是全国唯一的黄河文化之乡。如今的黄河滩不仅仅长大豆、高粱,还有十里荷花,万亩桃园,数不清的绿色大棚。大虹桥的“桃花节”,北郭乡的“梨花节”,小董乡的“沁河小瀑布”早已让大都市人的眼球爆满。
面对风景如画、物丰民殷的家乡,我禁不住要对您歌唱,我的歌声高亢而洪亮、悠远又绵长,穿过几千年的青史落脚在现实的大地上。我要歌唱您开拓进取、永攀高峰的精神,还要歌唱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发扬。
繁荣昌盛是您的心愿,加油大干是我们的行动。您的名字如高山巍峨,如日月恒新。我坚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您一定会以一如既往的气概,向着下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砥砺前进!
来源:武陟县 孙小枝
我们又即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首家乡桥的百年变迁,由此及彼,就可以看出我们伟大中华的百年巨变。
桥,是跨越激流险滩的载体;桥,是跨越时代的凭借物;桥,是跨越时代的耀眼标示;桥,也是奔向诗和远方的的出发地。
数年来为家乡编纂地方史志,多次回故乡爬坡上崖、走村穿巷、访问老者、查阅史卷、考究碑碣,了解了家乡数百年、上千年的风土人情,还有她的历史风云的变幻始末,逐渐明晰了家乡一百多年来历史演延的艰苦历程,为此考究史料,撰写了十多篇关于家乡的古迹、人俗风情的考察文章。现在且不说她的革命历史的风云变幻,不说她的历史经济的千般变化,不说她的社会面貌的根本改观,仅仅回顾家乡“桥”的百十年渐进历程,也就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我们国家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最后达到地覆天翻、光辉璀璨的今天。
我的老家在荥阳城南10里的万山脚下、索河之滨,家乡父老多少代人在索河两岸掘垌而居,而我的先祖们居住河西,耕耘的黄土地却大多都在河东,由此一来,连接索河两岸的“桥”,便也成为历代人生活、生产、社会、文化发展的屡屡情结。
爷爷出生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老人年龄至现在已经是139岁;父亲出生于民国三年,1914年,至今也已107岁;我是40年代生人。我们祖孙三代也都是家乡桥百年巨变的见证人。
先祖过河走搭石
我的童年是在旧社会度过的。从记事起,家乡门前的潺潺索河上没有桥,人们下地干活往地里送粪、收获庄稼,都是脱掉鞋子、卷起裤腿,趟水过河。记得1947年我6岁去河东学校上幼稚班,就是母亲卷起裤腿、脱掉鞋子、捣着小脚,手扯着我趟水过河的。
后来,村里老人为方便人们来往,动员村里壮年人在河滩上下、河床东西四处寻觅搜集成型的大块石头,查看河道宽窄,在紧水溜的河床上赤脚下水,每隔一两尺的距离摆上一块石头,还用搜集来的偏平石块在搭石下边垫了又垫,使人们走着稳当。就这样,两三丈宽的浅水紧水溜处就算搭上了过河的“桥”,人们来来往往,不再脱鞋淌水了。当然,这只能是在冬春天过河使用,一旦夏秋暴雨来临,南山洪水涌来,人们只能是望着滚滚洪流,隔河望水兴叹了。我家住河西,上小学是在河东南头,上完小要过河奔西南爬坡上崖走三四里地,到龙王庙完小读书。每年遇到夏天、秋天雨水时期,教室里正在上课,看到窗外乌云翻滚、狂风阵阵、雨水瓢泼,就感到是遇到了大难一样,这河水一涨,怎么过河回家吃饭啊?好则河东居住着我的本家叔叔,一与大河涨水,我就随着堂兄、堂姐到叔叔家吃饭、过夜。有时候好几天都是这样,想爹了想娘了,只能是隔河与爹娘相互吆喝几声,遥望一下老家的老屋老树。
老家邻居有位名叫东方的叔叔,他曾在西安、洛阳干做事,是个走南闯北的文化人。他说,我们老家的索河本不叫这个名字,说古时候名叫“梭河”。他说,古人传下来的七月初七“牛郎会织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东方叔叔说,起因是有一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在我们村的上边,织女一不小心将织布使用的梭子掉到水里,这条河就叫“梭河”了。他还说,以前这里是有桥的,那桥叫 “鹊桥”,是天鸟喜鹊聚集搭建的。每逢夜晚听东方叔叔娓娓道来的时候,我望着天上的繁星,幼小的心灵里总是这样想,这河道东西啥时候能搭一座人们过河的桥,那该多好啊!
农业合作搭木桥
1948年解放,到我六七岁时,记得是1953年,共产党、人民政府动员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说人多力量大,先成立互助组,又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到1958年还成立了人民公社。
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了,人多力量大,人们过河种地不能再脱鞋、趟水了。农业社组织社员出了几棵大杨树,按照树干、树枝的粗细,有的当梁,有的当做支柱,再细的当桥面两边的栏杆。建造方法是在河道的最窄处,在河床上隔河顺向栽两溜木桩子,做桥的支柱,支柱之间横着、竖着钉上几根横梁、竖梁,梁与梁之间再钉上一排溜细木棍棍,细木棍上厚厚地 铺上一层玉米秫秸,最上边铺上厚厚的一层黄土,这三四丈长、两丈多宽的过河大桥就算搭成了。记得那桥落成之时,好多孩子们在桥上呐喊着跑过来跑过去,几位白胡子老爷爷都捻着胡须笑眯眯地说:“变了,变了,毛主席领导咱农民当家作主,咱以后过河再也不用脱鞋、趟水了!”
在五六十年代,地下水位浅,河溪水旺,在沟沟岔岔里还有冒水的泉眼呢!门前的索河常年绿水淙淙、清澈见底、鱼虾可见,人们在那桥上来来往往,有时候闲暇,还要站在桥上四处观景呢!
可是,也由于那个时候年年雨水过多,往往一下大雨,南边山上洪水滚滚而下,我家门前的那座木桥也就被洪水一扫而光。记得涨满东西河槽的洪水还会飘下来上游冲下来的瓜果、树木,还有房子梁檩呢,那是上边的农村房子被冲了。那个时候因为河上没有桥,附近村里还淹死过人呢!记得上河一位名叫马常的乡亲,就是河水涨了,他有急事游水过河,被淹死了。我的本家姑姑20多岁,因急事需要过河,她的父亲用磨面罗面的“木面匣”下边绑上几根木棍,当筏子,过河划到当中,筏子倾斜翻覆,那姑姑被淹死了。人们都叹息地说:“咱这河上啥时候能有一座大桥呢啊!”
还有更惨的,1970年8月,公社在河东召开干部、社员大会,河西几个大队的人乘木船去河东的公社开会。散会以后,河西的人到史沟渡口乘渡船回河西家里,人多船小,挤挤抗抗,木船划到到水库中间出了事故,一下子有十多人落水遇难,公社、县上都来人抢救,这件惨案成为家乡人久久难以泯灭的心痛。人们都期盼着说:“咱这索河的河东、河西,啥时候能才能修成一座大桥啊?”
公社建了水泥桥
人民公社时候的1984年,公社为了解决河东、河西村民的过河问题,自筹资金,在上级的帮助下,动员各队社员群众出工出力,决定在索河河东的孙寨村营房顶和河西的汉寨河上河村之间,建筑水泥大桥。在河道的最窄处,在河床上打4根水泥桩子做支柱,分3个桥孔,上边券上3个拱劵,再在上边铺上厚厚的黄土、石渣、碎砖当做桥上的路面。那时候缘于资金困难,那桥的桥体只有三四米的宽度,来往车辆相对而行,都得一辆车先停下来,等那辆车过去了,这辆车再往前开。
为了降低建桥成本,跨河的东西桥体只有二三十米长短,而且低低地建在河谷的底半层,桥的东西两头,都打成土坝,再往东、往西各各挖成三十多米的土坡,东边、西边的架子车、拖拉机、汽车过河,都要想先下坡,开过桥面以后,再加足油门,吃力地爬上坡去。过河的架子车,还要套上牲口拉坡呢!
说起堆积桥体两头长长的土坝问题,那个时候没有大型机械,也没过多的经济实力,就动员河道两边的受益大队,动员各大队、个生产队的社员在河道的两边劈崖、拉土,堆积大桥两头的土坝,动员全公社之力,足足干了大半年时间。
但无论怎么困难,这河东、河西之间的交通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这乔楼大桥竣工典礼那天,索河两岸的父老乡亲们几里地、十几里地的跑来了,县上领导来了,公社干部来了。不少老年人都远远地遥望着,看着一辆辆插满红绿彩旗的汽车、拖拉机轰轰烈烈地过河了,他们都笑眯眯地说:“共产党就是好,社会主义就是好,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这桥要搁国家不算什么,可在咱这里是百年、千年的大变化啊!”
中原路大桥贯东西
要论家乡桥的大变化,还得从建筑联结郑州、荥阳、上街、巩义的中原西路说起。
进入新世纪以后,为适应郑州市以西几个市(区)的经济发展,郑州市决定往西延伸中原路,称为中原西路。东起郑州市的西三环,穿过荥阳、上街,西至巩义市的建设路。荥阳市境内全长15.155公里。规模是一级公路,路基宽60米,路面宽46米,双向6车道,于 2012年建成通车。
该项目是郑州市十条快速通道之一,已经成为郑州主城区与巩义组团之间一条标志性快速通道,打通了郑州市区到巩义市区形成的“半小时交通经济圈”,把沿线走廊带内的产业聚集区及重要村镇串联了起来,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中原路从郑州向西延伸,过了乔楼再往西要跨过索河,在河东的乔楼与西岸的汉寨河上河村之间要架上横跨几百米的“乔楼索河大桥”,这大桥就就在我们老家孙寨村的南头东西跨河而过。
茫茫乡野,悠悠河道。从记事起,家乡的索河河道就像深深的鸿沟一样,把河东和西两边的人家遥遥地隔开。我的故居在河西的汉寨河下河村,大多人家的耕地都在河东的孙寨村南边,数百年、几千年以来人们往地里送粪,往家里收粮,甚至抬着花轿娶媳妇,抬着棺材为老人们送殡,都要翻沟越岭,趟水过河,河东、河西人们交往,简直像“跨越万里山水”一样,谁家办事,都要忙忙活活地张罗好多天,这一件件往事,令祖祖辈辈人苦不堪言。
解放了,农业集体化了,改革开放了,河沟上的桥由搭石、木架秫秸秆桥、屯土打坝桥,又到水泥钢筋结构的三孔拱劵桥,几经变迁,虽然东西跨河的桥虽然越来越宽,越来越坚固,但两岸以及附近的村民东来西往仍觉诸多不便。
但曾几何时,时势发展到新世纪的初期,人们都传说,郑州市委门前的那条中原路,要一直向西,向西,称为“中原西路”,要从孙寨村南边的索河河道上穿过,而且要和赫赫有名的“郑西”高架铁路桥并驾齐驱,建造一座跨河而过的现代化公路大桥,这要成为索河河道上的千年巨变。传言之初,老人们拄着拐棍、夹着烟卷,一波一波地来到岸边,望着深深地河沟,默默地念叨着:“公路过河,铁路过河,几百米宽啊,架座大桥,那可是做梦啊!” 记得是2011年春季大桥施工期间,我带领家人前来工地参观,我们站在河岸上远远望去,索水河畔,彩旗飘飘,机器隆隆,人来人往,高大的大铲车、几十吨重的大卡车来来往往,一根根几搂粗的硕大水泥桥墩,雄赳赳地矗立在河滩里!我扶着年迈的母亲,领着儿女,手拉着孙孙、孙女,看着眼前的一切,兴致勃勃地给孩子们讲解索河两岸的以前、昨天、今天和将来。
看着大桥工地上高高伫立的工程规模标示牌,这中原西路上的索河大桥,东从乔楼西头的河岸上起架,西至汉寨河上河村的南边走平,全长247.2米,9墩8孔,宽度60米,设计汽车载重公路一级,设计洪水频率百年一遇。这索河大桥的上部结构,为跨径预应力混凝土先件组合,连续箱梁,共计128片。大桥两边还各有4.5米宽的人行观景道路。桥面中央设计竖型花坛,内设2×4花蕊状装饰灯塔,灯塔下部结构为柱式墩台……
看着那红红火火的工地,不断惊叹着家乡建设的巨变。我给儿女们讲述了明朝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义军到荥阳参加十三家七十二营 “荥阳大会”,就是在这大桥东头的北边驻扎,从那个时候起,这一片一百多亩大的空旷原野,就名叫“营房顶”了。时至今日,河南省会郑州市人民政府门前的中原路,就马上要直通这里了,我深深地感叹中华历史的沧桑巨变!
这大桥到第二年的2012年通车时,我又带着年迈的母亲和儿女们们前来观看。我激情难耐地对大家说,我的爷爷出生于清朝光绪八年,也就是1882年,老人家去世于1956年,享年74岁,距今129岁了。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对我们说过,啥时候咱这索河上能够架上大桥,那就是做梦啊!
看看眼前,“索河两岸变通途,一桥飞架东西岸”。这是安葬在营房顶的139岁的爷爷他们那代人望天期盼的梦想啊!这百年梦想,到了今天,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政府,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是都如愿以偿地给后代们呈现在眼前了吗!
在21世纪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无一不改变,但是党还是一如既往,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更没有年轻貌美或者风烛残年的区别。能让党始终如一的,终究还是华夏人民的那一颗炽热的心。因为我们沸腾的心燃烧之时,映照出来的只有党的影子,所以党至今还是那么灿烂辉煌。
记得长征是一段艰苦又无法一带而过的历史,是中国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想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长征的胜利从各个角度上来说,无一不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是一支无人能敌,不可战胜的队伍。长征后保存下来的红军人数虽然不多,但这是党的极为宝贵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骨干。红军在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顽强信念、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和一往无前不畏牺牲的英雄豪爽的乞丐,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仅对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不拔的革命理想和坚贞不屈的信念,无论如何都相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就难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所拥有的一切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上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谨守纪、团结一起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同大家生死相随、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还是党的原动力和中国革命的伟大的顶梁柱,更是一股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无形的力量。
什么可以让一个人高洁素雅,源于他“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独特气场;什么可以让一个政党生生不息,源于他勇于担当 开拓进取 不贫血不缺铁的红色血液循环肌理。百年峥嵘岁月初心不改,全国_万共产党员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党,他们中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身成仁的人......正是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树立起了中国崛起的神舟脊梁,涵养了东方特有的“红色气质”。
担当尽责 无私奉献的无畏气质。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 勇气 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成为了英雄们共同的生命追求与精神气质,夏明翰 瞿秋白 _ 赵一曼等无数革命先烈,他们用英勇担当拯万民 挽狂澜,开天辟地成就了民族独立的伟业。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发展大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焦裕禄 王进喜 杨善洲 郭明义等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亲近群众,脚踏实地 忘我付出,带领人民从“一穷二白”走向了繁荣昌盛。在国强民富的今天,在灾难来临,突发事件等关键时刻,走入群众生活 活在人们心中,成为百姓念念不忘的“网红”,依然是党员这个拥有共同身份的群体。比如几十年如一日夙夜在公 勤政为民,为政一处 造福一方的“樵夫”廖俊波,又如滚滚洪峰冲走了壮志未酬的匡美建 邓旭 程扶摇等等,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今日你我盛赞的山河之壮 社稷之盛,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无私奉献 敢于担当换来的盛世太平。
精耕细作 逢山开路的创新气质。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靠什么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话语权分量的日臻提升,除了“孺子牛”式无私奉献 任劳任怨的付出和坚守,还得益于我党“拓荒牛”式敢想敢做 善作善成的传承和践行,由此全国上下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的创新活力得以并蒂花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开始服役,中国
完全自主研制的海军新型万吨级_型驱逐舰首舰下水,国产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今年以来我国海陆空领域惊艳世人的一个又一个国产科技成果,见证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凤凰涅槃。从“薄利多销”到“以质取胜”,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自主创新到逐步领跑,中国智造 中国速度 中国力量,正成为世人了解中国 敬畏中国的新路径!
穿越烽火硝烟的革命年代 克服困难重重的建设初期 经受风险考验的改革开放,在迎来中国建党96周年之际,风华正茂 走在时代前列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如雄鹰向太阳,正带领亿万民众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的复兴之路迈进。
以上就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征文 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有感心得体会,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查字典范文网持续为您提供优质文章,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查字典。
【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征文 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有感心得体会】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