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阅读了《中国教师报》的一篇文章——《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xx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思考,指向了课堂教学的“三观”问题: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在文章中,郑老师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课堂实践为例,剖析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富有启发意义。
第一,见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那么,如何据材而教呢?在这个问题上,郑老师经历了三个阶段:“依赖教材”“跳出教材”“融入教材”。从教之初,将教材视为唯一的标尺;工作三年,开始抛开教材,不断“拓荒”;后来既不单纯依赖教材,也不是抛开教材,而是融入教材。这种变化,其实就是一个教师成长的轨迹。这些年,在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刷下,“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立足文本,超越文本”等等观念,我已经有所认识,但在“融入教材”这一点上,还是比较迷惘。今天看郑老师这篇文章,让我有意外的惊喜,她说:“当本着‘融入教材’的认识进行备课时,我慢慢学会了经济用材,选材上“少而精”,用材上“简而丰”,让课堂脉络清晰。同时平日处处留心,随时随地积累素材,作为备课之资,以提升课堂的密度和质量。”这句话,至少说明的两点:①功夫在诗外。“融入教材”与教师的积累密切相关,教师有着丰富的素材库,备课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平时多阅读,多写笔记;②简约而不简单。“融入教材”的选材要做一番考究。有了前面的深厚积累,选材的余地也就多了。融入教材的素材,要精挑细选,宜少不宜多,选取最有价值的,用最精简的素材发挥最大的效能,这样才能使课内外教学素材圆融起来。反思我自己,这两点恰恰是薄弱环节,也是今后要大力改进的地方。
第二,见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在教师的角色上,郑英老师直言不讳,她说:“一开始,我忙于显示自己的强大,表现为雷厉风行、干净利索、果断决绝、说一不二。”抱有这种思想的老师并不少,包括我自己,总希望能主宰课堂,学生乖乖听话,好让教学容量大一些,教学业绩突出一些。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并不可取。郑英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的强大固然可以增加自身的力量感,但过于强大,尤其是那种表象的强大,反而掩盖了学生的光芒。”有了深刻的领悟后,郑老师调整了自己的“位置”——有时站在学生的前面,遇物而诲,择机而教,做一个引导者;有时站在他们的身边,促膝长谈,耐心倾听,做一个陪伴者;有时站在他们的身后,藏巧于拙,乐于示弱,做一个陪衬者。“引导者”“陪伴者”“陪衬者”,这就是郑老师对自己课堂角色的定位。正是这种角色定位,郑老师“力求以教人者教己”,她说:“教师的高光时刻,并非站立在领奖台上收获鲜花和掌声之时,而是站在讲台上收获亮晶晶的目光之时。”多么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教育领悟!其实,一个教师有怎样的角色定位,就会有怎样的课堂教学思想,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教师愿意做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陪衬者,那么,教师在备课、教学时就会把学生放在育人的中心位置。毫不夸张地说,角色定位,是一个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教育真谛的航标。
第三,见学生。课为学生而教,但要落到实处并不容易。郑老师说,她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用心备课之后,内容可以说烂熟于胸,课堂似乎也行云流水,可真实效果却不如人意。她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上《遵守规则》一课时,才意识到设计的问题不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原来问题出在离教材近了,却离学生远了,所以深入却难浅出。郑老师用生动的教学实例告诉我们,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心中有教材,更重要的是心中有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的推进中,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学习内容可触及,可感知,可延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走进探索的世界。正如郑老师所说:“当学生愿意用自己用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再将教师的观点视为理解生活的唯有度,不再把教材作为认识世界的唯示尺,他们就实现了精神的主动成长。”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是引领教师走向教育前沿、走进学科育人的重要基础。教师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这种真实、和谐、积极的课堂形态里,学生才能展现自己,发展自己,成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