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据我所知,法布尔是一位法国的昆虫学家,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他的家境贫穷,导致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的这种精神是我所敬佩的,也是我所应该学习的。回头想想,自己的学习环境远远比法布尔的学习环境好,但是自己却没能好好的珍惜,甚至不知足。经过法布尔过年的奋斗,《昆虫记》的第一卷终于在1879年问世。1880年,他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这“荒石园”就是法布尔观察昆虫和做实验的地方,一呆就是35年。我只能说我不得不佩服法布尔的这种执着与坚持。他为了昆虫竟蛰居“荒石园”长达30余年之久,也是在这里,《昆虫记》的后九卷问世。
法布尔在我的眼中,是个值得尊敬与学习的人。他的耐心与毅力是惊人的,可以花上自己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昆虫并记录。这已经远远的超出只是对昆虫有兴趣并喜爱而已,有一个人愿意为了一样东西或一件事情可以奉献出自己的生命,绝对是可亲可敬的。虽然法布尔已经逝去,但是他的一生绝对有意义的。让法布尔倾尽生命所换来的《昆虫记》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法布尔也将成为大家的榜样。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他从小热爱昆虫,痴迷地观察昆虫的进食、保护自己、交配、养育后代等等,对昆虫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昆虫进行仔细地观察和研究,真正进入了科学的殿堂。《昆虫记》这本书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步学会了观察和分析。
昆虫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但是我们对它熟视无睹,并不了解它们的特性。看了《昆虫记》这部书,我了解了昆虫世界里很多有趣的事情。例如夜里打着灯笼捕捉害虫,特别爱吃蜗牛的萤火虫;浩浩荡荡整队出发,奋勇拼杀黑蚂蚁,取胜后照原路回家的红蚂蚁;爱吃天牛的树木医生啄木鸟;爱干净、讲卫生,能唱歌弹琴的蟋蟀。昆虫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妙趣横生。
读了《昆虫记》后,我深受启发。我从小就害怕昆虫,看到一条毛毛虫在地上蠕动,就吓得毛骨悚然,浑身起了鸡皮疙瘩,有时还被吓得大喊大叫。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法布尔肃然起敬,他“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艺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他用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而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今后一定要鼓起勇气,去观察、发现和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这本书不仅告诉了我很多昆虫方面的知识,还教育我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不断探索,逢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让我们争当新时代的爱迪生、法布尔,掌握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