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廊桥在建时,就听说这是一座观光桥,所以想着也就是一座可以在桥上看风景的桥。人们可以消遣地在桥上散步,可以看桥下滔滔的渭水,看两岸的绿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桥南边的石鼓山,看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看林立的高楼大厦,怎么也没想到它能是一座承载历史文化的长廊。
宝鸡廊桥南接名胜古迹石鼓山,北衔东岭地产林立的高楼,气势雄伟,建筑古朴大方,融合了古代建筑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白天看,以青灰色为主色调的桥身,古朴得象是从远古走来,然而,夜晚它却辉煌得如同银河一般,璀璨夺目。
一踏上桥,立刻感到眼睛和脑子都不够用了,桥上展现了太丰富、太厚重的内容。
廊桥南北两端上下楼梯以中国历史吉祥迎宾图案雕刻为主,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图案和雕刻精湛的技艺,让人心旷神怡。如:岁岁平安、蟠桃祝寿、彩凤祥云、三阳开泰寿山福海……廊桥北引桥部分,刻在护栏上的“石鼓文化廊桥”几个字点出了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桥面陈设10面石鼓和28个宝鸡青铜器石雕;引桥东边有38幅历史典籍中关于周秦文化的文字记载,西边38幅诗词歌赋赞颂陈仓故地的优美篇章。1156幅精美绝伦的中国古典铜版画镶嵌廊桥始末,更平添无数美景。地雕贯穿廊桥南北,以三皇五帝为始,以新中国诞生为末,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桥面地雕东半边以中国历史为主线,西半边以宝鸡历史为主线,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并行顺推,字字珠玑。漫步桥上,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被眼前的一幕幕图案带回到宝鸡千年历史烽烟之中。每一位行走于廊桥上的游人,无不为之称奇、赞叹!
有人说这是一座秉承宝鸡智慧创新精神之桥,我以为,这更是一座爱家、爱国、爱民的大爱精神之桥。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它。
故乡有一条不知名的小河,整日绕着村庄流淌。河水很清,阳光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留下一条长长的倒影,那就是我要说得桥。
桥的前身仅仅由几块石板和木桩砌成,既不规则也不美观,只是供人们渡河的工具,再无他用。早在爷爷赤脚打游击时,她就立在那儿。直到解放后,她那衰老的身躯再也经受不住生产队过往的牛,车,才被改建成现在这副模样。
新桥没有名字,过往的人,车多了,也没有人记得她的恩德。她就像被遗忘在记忆深处的老人,见证着生命的流逝。
六年前,邻居家的大姐姐顶着红盖头在敲锣打鼓的人群簇拥下走过了这座桥,在她最后看一眼这座桥时,欢笑声里掺杂了沉默以久的哭泣;五年前,在喜庆的锣鼓声中,隔壁的大哥哥又在这座桥上迎来了他美丽的新娘;四年前,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奶奶也从桥上走过,但下一个春天来临时再也没回来……
回到故乡,再踏上这座桥时,昔日的新桥已成旧桥。风雨的吹打,岁月的侵蚀再也让人无法找回她年轻时的容颜。伫立桥头,两岸风景依旧,河岸上的野花开的不浓不淡。这一切似乎都不曾改变,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苦涩的黄姜(俗称火头根),踏实的耕牛,河岸边树上硕大的柿子和那只无所事事的“弯豆角……这一切似乎都被那一道道刻在桥墩上的水痕描绘得清楚明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每一个过往的人,每一件或喜或悲的事,这座桥都默默地看着。她是一个无言的却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讲述着历史沧桑的老者,没有浮华的修饰,没有具体的“姓名,更没有人们为她刻下碑文。尽管如此,她仍履行着一座桥的职责,无言的沉默是她消遣孤独寂寞的方式。时间的长河带走了她身边的一切,只剩下一副历尽沧桑的嶙峋瘦骨和冰雪融化后的泥泞。半个世纪过去了,不知有多少孩子在桥上留下了欢声笑语,不知有多少悲伤的人们撒下了伤心的泪水,不知有多少爆竹烟火在桥头绽放……
我不想用太多的赞美去描绘这座承载了欢笑,泪水的生命之桥。不管有再多风雨,在我的记忆中,只有她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