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 范文>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小编:WZ王
时间:2021-10-21 02:56:19

“时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时代楷模充分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充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是具有很强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的先进人物。时代楷模事迹厚重感人、道德情操高尚、影响广泛深远。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感悟内容,以供参考,一起来看看!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山坡上,张连印干完活便席地而坐,讲起话来中气十足。很难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线上。

2011年,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张连印只说了句“冷静面对,科学治疗”。手术前,他默默地把这些年种树欠下亲朋的钱一一还清,甚至去照相馆拍好了遗照。

只是,树还没有种完。手术后的张连印实在等不及,第二年正月就拉着妻子回乡了。

一如往常,他们没有找人接送,老两口从石家庄坐火车睡一晚,早上五点多到大同,又坐客车到张家场村。

“要是我不回来,这摊事就散了。”他压根儿没有想过自己的身体,满脑子都是种树。

回到植树的基地,张连印立马装上树苗和铁锹,坐着他的“专车”上山了——这辆不到5万元买来的面包车,6年间跑了近20万公里,“拉工人、拉工具、拉树苗,出沟入岭,都是他那车。”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池恒广说。

左云县的绿荫不断扩大,他体内的癌细胞也在疯狂生长。2014年,他的肺癌出现骨转移。这次,住院一个月后,他又一次回乡种树了。

“癌症要科学治疗,种树也要坚持到底。”张连印坚定地说。

有人说,何必这么较劲?可军人出身的张连印就是这样,一如他的微信签名:坚强、坚韧、坚毅——

如今,植树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他带领乡亲们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如今,张连印依然走路飞快、精神抖擞。

华夏大地上,创造奇迹的又何止张连印!

60万米高空上的卫星,忠实记录下绿色合围中逐渐“消失”的毛乌素沙地——

一个坑一个坑种树、一锹一锹铺设沙障固沙,人们前赴后继,用一个甲子的岁月,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屏障,让绝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使之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

“千千万万个张连印,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审计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司高级审计师罗涛感慨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闪耀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密码”。

“30年是我的‘目标’,种树要种到88岁!”张连印说:“每天和树打交道,和老百姓在一起,心情好身体就好。”

在他的带动下,山西省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张连印被群众称为“绿化将军”。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

秋日的午后,松涛阵阵。站在张家场村山头的小亭子里,张连印远远近近地望着,放声唱起了他最爱的歌——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18年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万棵树,他分文不取,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然而,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

本族的老人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

张连印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却被张连印制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2015年,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回村跟着父亲种树。

有人不解:“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

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多年来,张连印吃的是土豆白菜豆腐,最喜欢穿的就是一身旧款迷彩服;逢年过节,他都要买东西去看看村里的困难户……

村民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看不出是个将军。”

而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如果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他就高兴。”

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

“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

“从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这首流传已久的民谣,曾是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百姓挥之不去的记忆。

而今的左云,青山绿水花草香,塞北大地穿新装。谈及巨大、幸福的变迁,百姓们念兹在兹的,是那位18年如一日,带领大家绿化荒山1.8万余亩,植树205万余棵,被誉为“绿化将军”的张连印。

一位共和国将军,为何卸下戎装,举家返乡,携妻下地扛起了锄头?

一位罹患癌症的病人,为何笑对病魔,干劲不减,一心要把荒山变成绿洲?

“我植树就是想报党组织的恩,报乡亲们的情”

黝黑的脸庞,粗糙的皮肤,初见张连印,一如村民所言:“他不像将军,反倒像地道的农民。”问他为什么回乡种树,张连印说:“我植树就是想报党组织的恩,报乡亲们的情。”

张连印出生在左云县张家场村,从小家境贫寒,4岁父亲病故,6岁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病故,而后爷爷又得重病卧床不起。为照顾爷爷,张连印不得已退学回家。离校前,老师王大国说:“学校能保留你的学籍,等你伺候完爷爷,把家里的事安顿好再来上学。”同学们以为张连印是因家境贫困念不起书,纷纷出资帮助他。

每念及此,张连印心生感激,常常泪洒衣襟,“我不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根本活不成。”

回村后,张连印当过小队记工员、小队会计、大队会计。爷爷去世后,他又坚持劳动了近3年。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那段艰辛岁月不仅磨炼了意志、锻炼了体魄、还学到了知识,奠定了我一生的基础。”张连印表示,农村生活是他人生宝贵的财富。

1964年,张连印参军入伍。离村那天,张连印骑着高头大马,乡亲们敲锣打鼓欢送。在欢送会上,他编了一首快板:“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张连印回忆:“那时我已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我的初心就是早日入党,当个雷锋式的好战士。”

到军营后,由于表现优秀,张连印入伍第二年入了党,第三年就提了干,并成为部队学雷锋积极分子。

戎马倥偬40载,张连印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从农村娃到解放军,从士兵到将军,张连印说,自己所有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乡亲们的关爱,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

2003年,张连印退休了,面对军旗,他敬了最后一个军礼。尽管从军报国了半辈子,但在他看来,恩情远没有报完。无论他走得多远、职位多高,儿时那个风沙漫天的张家场,还有哺育他长大成人的乡亲们,始终是他无法割舍的乡情。

刚退休时,有人劝张连印出去旅游,享享清福;也有人冲着张连印的将军头衔,开出高薪聘请他当公司顾问……但张连印不为所动,他的心中早已有了打算。

左云县地处雁门关外,长城脚下,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风沙之苦,历历在目。煤炭产业的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有的山坡上依旧是光秃秃一片,刮起风来照样是黄沙漫天。乡亲们不能再过喝风吃沙的日子,我得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植树造林,绿化家乡!”张连印打定主意,毅然放弃了城市优越舒适的生活,把人生的第二个战场选在了家乡的荒山。

“林地是我现在的战场,只要还能动,就不当逃兵”

“咱村里的荒山,几十年就没种活过树,你不要逞这个能,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听说张连印要回乡种树,村民们起初不理解也不相信,还有人说风凉话,“他这是脑袋瓜发热,当官久了回来散散心,种几天就走了。”

对此,张连印表示:“回来种树,我绝不是心血来潮!我要向甘祖昌、杨善洲学习,要干就要干出样子。”

一开始张连印的想法比较简单,自掏腰包买树苗,买回来了就在荒山上种。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买得起树苗也添不起工钱,倒不如自己育苗。

“先干起来!遇到困难再一个个克服。”张连印说,“想来想去,我就一个念头——一定要把好事办好,为乡亲们造福。”

凭借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张连印开始了新战场的战斗。建育苗基地,选址是头等大事,他一趟一趟到县、乡政府汇报协调。为了不占群众耕地,他将育苗基地选在了张家场村南湾十里河的一处荒滩。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而出。大女儿张晓梅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了10万元积蓄,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

2004年春,张连印风风火火带人上了山,白天栽树,晚上浇水。夫人王秀兰回忆:“那时人一出去就像埋在沙子里,嘴唇干裂流血,肿得很高,脸上冻得青一块紫一块。”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阻挡张连印的脚步,为抢工时,他早晨5点多钟就起床,抱着树苗和工人们一起上山,中午就在山上吃碗泡面,稍作休息又接着干,直到天黑才收工。一次女儿张晓梅回家看望父母,几乎不敢相认。为此,家人没少劝张连印,但他坚定地说:“军人的价值体现在战场,林地是我现在的战场,只要还能动,就不当逃兵!”

本以为一番辛苦就等着见绿了,可到了秋天,栽种的1万棵树苗“全军覆没”。看着树苗全部枯死在地里,张连印流下了眼泪。

“当兵人从来不信邪!”痛定思痛,张连印走大同、上太原、去东北考察学习;先后购买了几十本林业栽培方面的书籍,订阅了多种专业期刊和报纸;虚心拜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为师,请教在沙化土地严重的地区如何植树造林,并协调省治沙办邀请技术专家现地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张连印对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以及能种什么树、不适宜种什么树等问题心里有了谱儿,渐渐摸到了在沙化地上种树的门道儿,成了村民眼中的“植树专家”。

“从外地买回来的树苗要带母土,在苗圃培育一段时间,以适应当地的土质和气候,然后再栽种。栽种时还要带上母土,并且要多浇水。”张连印像爱护自己的士兵一样,对种下的每一颗树苗都倾注了心血。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覆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回树苗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

“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唤起全民生态意识是我的心愿”

“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唤起全民生态意识是我的心愿。”张连印常讲,他想把树种满荒山,更想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那年,张连印种下的近万棵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

“乡亲们养牛养羊挣钱不容易,不能责怪他们。”张连印一没有撒药、设栅栏、立警示牌,二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羊倌、牛倌集合了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我回来种树就是想为家乡做点有益的事情,把咱这荒山荒坡绿化好,希望大家帮一把,看好自己的牛羊。”大家听了张连印的话,都沉默了。

自那以后,他们放牧都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大家都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村子、为了大伙儿,我们再搞破坏,对不起自己良心。”

栽树难,护树也不容易。张连印感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的树也难见效。

为鼓励更多的群众加入植树造林、管林护林的行列,张连印把自己繁育的樟子松、侧柏、新疆杨等苗木,无偿提供给周围十里八乡需要种树的百姓。

但随着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一些杂音也涌了出来,有人说:“老张种树都是给自己种的,等树长大就来钱了。”

为了打消乡亲们的疑虑,张连印郑重承诺: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30年生态建设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村里的环境变化很大,收益也归村民。我们都相信种树这事,他能办成!”村民张连茂说,在张连印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植树队伍中。18年间,张连印带领大家在荒滩上建起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植树205万余棵,培育了樟子松、油松、侧柏等20个品种,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

今日左云,荒坡荒山变为金山银山,风沙干旱之地变成塞上绿色氧吧。然而,张连印却病了。

2011年,张连印被确诊为癌症,做了肺叶切除手术。2014年,他又被确诊为肺癌骨转移。“与其让我住院,不如让我回到村子里,和树苗待在一起,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面对疾病,张连印冷静对待,科学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就又回到了植树一线。“看着一片片荒山绿树成荫,家乡的风沙退了,环境美了,我由衷高兴,非常幸福。”正是这份乐观与豁达,他的病情一直保持在稳定状态。

“父亲这样做,我既心疼又敬佩。”儿子张晓斌说,“他的选择,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我要学习他的精神,传承他的事业,尽自己一份孝心。”2015年,张晓斌结束了28年的军旅生涯,回乡与父亲并肩战斗在植树造林的战场。

“要动员更多的企业家支持,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把植树造林这份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2018年7月,在县乡党委的帮助下,张连印在林场建起了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如今,基地成为右玉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张连印被聘为“特聘教授”。3年来,张连印应邀为省内外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做报告200多场,受教育人数达1.2万余人次。下步,张连印还计划建设一处生态园,将华北地区适合栽种的树木种植于此,供人们在游览间增长知识,让生态文明理念厚植人心,助推当地生态振兴。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扛起铁锹,张连印走向他为之奋斗了18年的“战场”。

一身沾着泥土的迷彩服,没有军衔,没有标识,只有胸前一枚熠熠发光的党员徽章。

一棵宝塔状的樟子松,五六米高,18层苍翠的枝丫,层层分明;18节特有的“年轮”,节节向上。

山西大同左云县张家场村的北梁上,一位老兵望着他种下的树,满眼欣慰。

18年,205万株,1.8万余亩。从一片荒坡到一片林海,这是他的家乡,也是他的“战场”。

绿染山丘,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一位军龄40载、党龄56年的退休将军,对故土、对乡亲、对家国最深的情意。

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小苗带着连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长得才好。就像咱们人一样,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县东南小学学生来到清风林教育基地苗圃参观。基地创办人张连印左手举着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着根部的泥土,对这群“红领巾”说。

这是张连印回村植树造林收获的经验,也是他76年执着人生的写照。

1964年2月,村民们敲锣打鼓,送骑着大马、戴着红花的张连印去参军。一个备尝艰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荣。

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离世,16岁时爷爷病重,成绩优异的张连印初二时不得不辍学回村。他干过木匠,抬过轿子,“护秋”挣工分,编筐还欠债。

爷爷病逝后,张连印独自过活。那时候,村里谁家日子都紧巴。看张连印常常吃不饱,邻里总想办法匀碗饭给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会珠算,脑子灵、品行好,安排他当小队记工员,后来又当大队会计和村民兵连指导员。

19岁那年,张连印被村里推荐入伍,圆了从军梦。

“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在左云县东街礼堂召开的欢送会上,张连印代表新兵发言。

这个无数次在脑海中闪回、对无数人讲述过的场景,对张连印来说,是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不当个好兵,对不起村里对我的培养,对不起乡亲们对我的恩情,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入伍第一年获评“五好战士”“技术能手”,第二年入党,第三年提干当排长,第四年当副连长,第五年当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在军营这片沃土扎根拔节,一步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

乡亲们都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却不这么认为:“我从小生在张家场村,喝十里河的水、吃左云县的粮长大,在部队40年,没有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的培养关心,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退休前一年,张连印回张家场村探亲,看到很多乡亲住上了大瓦房,开上了摩托车,可放眼望去四周几乎看不到绿色,风沙还是拍得窗户“啪啪”作响。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左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地处京津沙源风口,沙尘暴危害严重,植树种草成活率低,生态环境一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张连印登上村里的北梁,回想起另一片山坡。

那一年,他在河北西柏坡参加植树活动,满眼郁郁葱葱。一个强烈的念头从心底涌起:什么时候,家乡的荒坡才能变成这样的青山?

2003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退休后,张连印把3个儿女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我准备回老家张家场村植树造林。”

树高千尺不忘根。“我是一名党员、一个军人,退休后身体还行,做点社会需要、家乡需要的事,是我的本分。”

将军解甲,落叶归根。

“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

张连印要回乡种树的消息传开,张家场村炸开了锅。

“瞎弄!咱村的荒山,几十年就没种活过树,你不要逞这个能,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堂弟张连茂找到张连印。

张连茂十几岁时,和张连印见过村里老支书带着村民在荒山上种树。“那时候,从老杨树上砍下树枝,截成二尺半的枝条,斜插在树坑里,填土踩实就行了。可那会儿大家肚子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去浇水伺候树?咱们这儿又常年刮‘黄毛风’,树咋能活?”

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有人问张连茂:“你那个大哥真有意思,当了那么多年官,年纪大该享清福了,咋想起种树这麻烦事?不种树咱们几辈辈不也过来了?”

回乡之初,还有人劝张连印,左云产煤,投资办煤矿,挣钱不费力,或者帮家乡招商引资,给企业当个顾问,发挥发挥余热。

“回村植树苦是苦点,但比当年条件好多了。花自己的钱,出自己的力,绿化荒山、回报家乡,我心里踏实。”张连印说。

盖房、建苗圃、打井、修渠,他和妻子王秀兰带来的30万元积蓄很快花光了。找亲戚、求朋友,他多方筹措,3个子女也拿出积蓄凑钱给他。

“投入这么多,肯定是等树长大了赚钱。”面对有些乡亲私下里的议论,张连印没有过多解释。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造林绿化合同,作出承诺:“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生态建设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张连印找到山西省林业设计勘察院现地勘查,制订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计划通过人工造林、道路绿化等使全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有了“作战计划”,张连印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他哪像个将军?天天和我们干同样的活,一身迷彩服灰扑扑的,耳朵、嘴里都是沙子,脸晒得黑吹得红。抱树苗上山,我们抱两棵,他抱三棵。浇完地,他的胶鞋和衣服也是湿的。”和许多村民一样,胡万金被张连印和他的妻子深深感动,“嫂子和他一样,干完活满头大汗,嘴上风吹得裂口子,比农村媳妇还能干。怪不得两个人能成一家子。”

树栽活了,山坡绿了,人心暖了。2005年,乡亲们自发捐款,在张连印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凉亭,准备立一块刻有“将军台”的石碑。张连印得知后坚决推辞:“这些年,乡亲们都在种树,我回来就是加入这个行列,事干了是大家的成绩。”在他的坚持下,石碑上的内容改为“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然而,乡亲们至今仍把这座亭子称作“将军台”。

风沙少了,飞鸟多了,黄羊回来了。“老将军的足迹遍布左云大地,各个乡镇都有他的植树点。全县林木覆盖率自2003年以来增长了6.43%,他的个人贡献率就达1.5%。”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池恒广介绍,张连印带领乡亲植树造林的事迹在华北大地广为流传。许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中小学师生慕名而来,邀请张连印作报告。尽管种树忙,但他有求必应。

如今,很多人劝张连印,树也种了,山也绿了,名也有了,也该歇歇、养养身体了。张连印却始终没有停下植树造林的脚步。

“你这么干不图名、不图利,到底图个啥?”有人问他。

“人这一辈子很短,经受的考验很多,我只图改变家乡面貌,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张连印回答。

“战场”换了,“仗”还是为了人民而打

采访张连印,有一个困难,他的乡音很重。

“当兵40年,姐夫会说普通话,只是回村时间长了,口音又‘回来’了。”张连印的妹夫王凤翔说。

不只是口音,从村民中分辨出这位将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人往上走好走,往下走难走。”不少村民纳闷,“平安叔”(张连印小名“平安”)离开村子40年,当上了将军,为啥退休回村,那么快就变回了农民样?顿顿吃土豆和莜面,年年参加社火跟着一起扭秧歌,常常和村里的老汉蹲在墙根晒太阳聊天,看到谁在挖土豆就下地去搭把手,怎么看都不像个“当过官”的人。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将军当年爱沙盘推演、擅带兵备战,如今“战场”换了,“仗”还是为了人民而打,心里装的还是父老乡亲。

2011年6月,张连印被诊断出肺癌。手术后,他化疗5个月。2012年农历正月十五,张连印急着赶回张家场村,为的是和以往一样,跟乡亲们一起参加社火。“村里的荒山荒岭还得接着种树,村民们还要靠在基地工作养家,当初对乡亲们的承诺还没完全兑现,我不能倒下,我必须和他们在一起。”

种树的第二年,张连印在山坡上刚种下的几万株新苗,几乎被上山吃草的羊啃光了。有人让他找羊倌要赔偿,有人建议他在山上设栅栏、洒农药。张连印说:“辛辛苦苦种了半天,苗被羊啃了,我心里也不好受。但我是个农民的儿子,知道乡亲们养几只羊不容易。”他不但没要赔偿,还给他们送去胶鞋、雨衣,逢年过节都去看望他们。

“人家一个将军,宁可遭罪也要种树,还不是为了咱们村越来越好?”渐渐地,村里人被张连印打动,自觉护绿的人越来越多。羊倌们放羊时都格外小心,不让羊再啃了树苗。

村里的贫困户魏随社,没有固定收入。张连印主动邀请他一起种树,每天同吃同劳动。几年下来,魏随社性格开朗了,日子也慢慢过好了。

脱贫攻坚最吃紧的关键时期,张连印一边种树增绿,一边想方设法带动乡亲们增收,优先吸纳贫困村民在基地务工,帮助26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他还免费为种植户提供幼苗、开展技术培训,鼓励大家自建苗圃,拓宽致富渠道。

山是故乡翠,月是故乡明。这些年,每逢中秋,张连印都要给村里的高龄老人和困难村民送去慰问金和月饼,一年都没落下。村民们也把他当亲人,村两委班子开展党建活动邀请他参加,搞发展规划征求他的意见。谁家有个磕磕碰碰,常常请他出面调解。

如今的左云,车在林中走,人在画中游。望着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林木,张连印笑着说:“我现在带的‘兵’比以前多。我和他们一起站岗,一起守护家园。”

他的“兵”,就是树。18年了,这是将军和他的“士兵”无悔的坚守、深沉的爱。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站在山西左云张家场村的瞭望亭俯瞰,樟子松叶茂枝繁、连绵成片,聚拢成一片林海……

这种多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树种,为啥会在左云这片黄土地上旺盛生长?

关于这些樟子松的来历,左云县群众口口相传:“2003年,有位将军退休回乡,脱下军装、扛起锄头义务植树18年,种下了200多万棵树。”

这位种树的将军,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绿化将军”的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戎马倥偬40年,退休回乡后的他,不顾疾病缠身,奋战在绿化荒山、防风治沙一线,书写了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精彩人生。

回 家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张家场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早年的张家场村,大部分区域都是荒山荒坡,黄沙肆虐、尘土飞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是这个小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有村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风沙刮在身上噼啪作响。

时过境迁,村里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记者行走在林间,阳光穿过树叶打在脸上,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绿树的掩映下蓝得耀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一位面色黝黑、头发花白的老人说。

这位老人就是张连印。他身着旧迷彩服,手上拿着铁锹,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而不像退休的将军。

就在这片绿树成荫的茂林中,张连印将他植树的故事娓娓道来……

2003年,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站在山上,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在这3000亩荒山上种树!

签合同那天,他当场表态:“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2004年春,张连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平房安营扎寨。几间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库房。院里停放着一辆已经掉漆的面包车,是张连印在2015年花4万多元买的,也是最值钱的家当。这些年,他就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带着镐、锹和树苗,翻山越岭上山植树。

除此之外,张连印连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很快,老两口的积蓄就花光了。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找亲戚朋友,多方筹措,大女儿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拿出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这才凑够了启动资金,解了张连印的燃眉之急。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感悟全部内容,阅读了这么多,我想你一定收获了很多。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查字典”。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感悟】相关推荐文章:

2021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观后感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发布厅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观后感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

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查看全部
最新作文
热门事件记录词条
百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