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平常情况下的周一,哪次不是琐事缠身,累得不行?要么跑到腿疼,要么聊到嘴疼,腿与嘴的受累,正是保安行业的特性,不足为奇。而这个周一,由于是端午佳节,是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公立幼儿园也是要放假一天的,故而,我也借了个光,享受一日之闲。对于保安来说,虽然没有正式的假期,但我之前就已经说过了,看少有人进出的岗,又与假期何异呢。
我这个人很怪,凡遇节日,无论大小,都不上心,即便是在中国倍受关注,倍受瞩目,影响力非比寻常的的农历春节,我也不上心。记得以前我小的时候,还知道吃喝玩乐这几样嘞,可现在长大了,居然连这几样都不以为然了,以至于常有人讲我成长了一岁,也便成熟了一岁。
我却笑而不答,怕对方嘲笑我“虚无主义”、“颓废主义”、“过度现实主义”的极致。“虚无主义”和“颓废主义”倒是很好理解,那么“过度现实主义”又是何意呢?简单地说,现实过头,便是虚无,就跟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乃一个道理。一个人,越往上走,越往深学,才越知自己的渺小,宇宙的博大。
另外,我讨厌“长一岁”这个说法,我更喜欢“老一岁”这个说法,只是春节期间这么说总归不太好,谁让老与死是近亲呢。但我常常慨叹自己已老,以至于对春节就更加不上心了。
言归正传,还讲端午。由于是周一,按照规定,我自动调到最喜欢的午班上去了。一早起来,上厕所、洗脸,然后回到寝室,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好一顿问候。我跟其他人还不一样,问候极其简短,因为是单发的,而非群发的,单发若还要我逐个长篇大论,我怕自己手会骨折。
我丝毫不认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是没有诚意的表现,相反,我觉得自己非常有诚意,能够花费时间给一些网友送去问候,这本身就是一份诚意,谁要说这不算诚意的话,那么我也无话可说了。
鉴于我的诚意,我也得到了这些网友的回馈。这类有关节日的问候与寒暄,其实就是在借节日之气氛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进而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在网络世界里认识的所谓好友,通常要聊,倘若长时间不聊,情分就会减退。此与现实生活中结识的朋友又完全不同,即便有日子不聊了,情分仍在。
网络世界的本质,真假难辨,我也曾迷蒙过,可后来也就澄明了。看头像,诉真情,怕是连自己都不尽然相信,无非是一种憧憬,一份幻想,一点消遣。
诚然有趣的是,每逢佳节,一些诗词文章群里的才子佳人们便会借题发挥,乘兴而书,或文章,或诗歌,或古诗,或古词,可谓是接踵而至,层出不穷。我也不晓得他们都是在什么时候写下的,反正当正日子来临,便会发在各种群组里,就好像足球比赛里的观众席上那数以万计穿着统一着装,喊着统一口号的观众排起的人浪,一排坐下,又一排站起,还不忘高举两张坚硬的,色彩鲜明的,似乎永远不会褪色的,永远不会锈住的牌子,其中一个牌子上写着“庆端午”,另外一个牌子上则写着“忆屈原”。
我没有写,也没有为他们之所作所为鼓掌叫好,哪怕是最简单的赞美都没有。我不想违心做事,既然不曾细心阅读他们的作品,且读之有慨,也就没有做任何评价,我既不想欺骗他们,也不想欺骗我自己。
那类东西给我感觉未免千篇一律,无非是对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直到恨恨而死的屈原的悲壮的痛诉与呼声。说句不当说的话,屈原的精神的确是顶了不起的,然而后世之人为纪念他所作的文章,除了敬仰他的精神,亦不乏另外一个含义,那就是借屈原映射自己,怆然喟叹,自己又何尝不是个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人呢?
我记得辛弃疾曾写过两篇《北固楼》,其中一篇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句如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阕词表面上是借登临北固楼抒发对孙权的钦佩与赞美,敢于直面对抗曹操的英勇无畏之决心,恪守父兄基业,坐断东南,独霸一方,与曹刘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可实际上呢,也是在气恼自己未能得到重用,愤恨当权者的平庸与怯弱。
若非这类诗词读多了,也断不敢直抒胸臆,振臂高呼——纯粹的文人,终归是羸弱的!
偶翻微信上的朋友圈,见一位网友姐姐发了一篇自己写的诗作,题为“一曲《离骚》,借问九天”,内容如下:
昏君无道害忠良,
报国无门恨楚王。
天问离骚沧浪水,
至今吟唱汨罗江。
我看罢,当即点了个赞,非由心,仅礼貌尔,并留下了几个字的评论,“今天写屈原的文章,比包的粽子还多。”并附上两三个表情。
她很快就回复了我,就一句话,“闲着没事,写着玩。”
我没有再说什么,因为我很清楚,很多人的精神和抱负是被压抑着的,被谁压抑着?被自己的身份压抑着。但凡写文章的,都是有思想,有精神,有抱负的。所谓的玩心,只因他还没有登高一呼的资格,策动舆论的能力,索性故作谦逊,以玩心自遣,以玩心自嘲,以免被人讥诮冷啐,“你算什么,装什么权威!”。
纵观古今,凡郁郁不得志者,选择的路通常只有两条,一是屈原,二是陶潜,再无第三类。
端午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大家都知道端午这天是为纪念屈子的爱国,伍子胥的忠君以及曹娥的仁孝。这些故事都值得后世的纪念和传诵,但其实古人的忠君和仁孝,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过深,因此在端午这天,更多的是为了纪念屈夫子的爱国情怀。
很多朋友在端午这天会比较注重节日氛围,诸如喝雄黄酒,吃粽子,以及赛龙舟等等,这本无可厚非。但我却认为,端午更应注重屈原的爱国情怀。
当今世界,虽表面太平,实则风云变幻,弱肉强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依然挥舞着民主的大棒,无端的践踏别国的主权。我们都知道,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这些国家曾经都有过辉煌的历史。可是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地,肆无忌惮的干涉他国内政,甚至欺骗民众,肆意颠覆别国政权。想想这些国家,曾经是安定祥和,一片繁荣的景象,转眼却已满目疮痍,硝烟四起。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忍受着生命和财产安全毫无保障的煎熬。
近日,听了一段《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颇有感触。演讲中,华人留学生通过在国外求学的经历,以及游历他国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强大,所带给人民的安全感是何其重要。这位学子在学校安排,对各国实地调研时,选择了前往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这个国家虽是世界强国,却多灾多难。在机场托运行李的过程中,在国内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事,她却经历了长达半个小时的各种盘问,甚至问到了她的家人、爱好以及她所爱之人等隐私问题。这位同学颇为反感,如同受到了冒犯,她身边的一位以色列同学解释说,这在他们国家是多年来的常态,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忍受着各种恐怖袭击的煎熬,这种让人很不舒服的安检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在飞机安全降落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为之鼓掌,这位同学又感到不解了,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飞行,为何还要鼓掌庆祝呢?她的以色列同学再次告诉她,每一次飞机安全着陆,她们一定会鼓掌,因为他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二战期间,犹太人经历了种族屠杀,他们的父辈们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时起,犹太人便成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想想,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国家和民族,会是一件多么的可怕的事情。
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饱受战乱的国家,他们的人民,只能四处逃难,躲避战火,这便成了我们口中的难民。也许我们还无法理解“难民”这个词的艰辛,因为我们是中国的国民。我们可以安然的散步,自由的旅行,甚至可以随心所欲的在国外旅游或者是购物,我们无需害怕恐怖袭击和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无需担心会流离失所,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
我们的国家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在经历了几十年改革开放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在享受祖国强大和安全带给我们幸福生活的同时,有些人却出现了损坏国家利益的言论和行为。在端午这个弘扬爱国情怀的日子里,我们更要将屈原的爱国情怀铭记于心。爱国是时代永恒的主题,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每一个国民的责任和义务。愿我们用自己的言行和忠国爱国的豪情,弘扬古人的爱国情怀,甚至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正如屈夫子在郢城被攻破之际,万念俱灰,在无比悲痛时,吟道:爱国情,就是武士荆轲为国赴死,刺杀秦王赢政时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雄黄樽,汨江涛,
菖蒲艾叶系“离骚”。
艾蒿悬,龙舟闹。
“天问”激起千层浪。
山幽幽,水潺潺,
“九歌”一曲沸汨江。
一粒粽,祭忠魂,
爱国情怀荡古今!
每年到端午节来临,网上和微信中一片“粽情”飘香的味道,南方有水的地方,更是早早地就预备下划龙舟比赛的物件,紧锣密鼓地加强训练划龙舟比赛的“战斗”队伍。而在我们北方大部分地区,端午节则是以包粽子、结花绳、做荷包、图吉利的民间活动为主。由于缺水,村民们不敢奢望在大江大河中祭奠、举办划龙舟活动,因此也就不知道纪念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我知道端午节纪念屈原,那还是在上了小学以后的事。
过去,我们那里乡下根本买不到糯米,所以每到过端午只能吃干榆树钱做的粑粑,最有钱的人家也只能是从集市上买回二斤干枣,过端午用水泡醒了蒸枣山吃。常记得我们家门前那棵老榆树,春天,当那上面结满一串串鹅黄色香味甜绵厚实的榆钱时,就是我们最喜欢的时候。这榆钱自古就有被食用的习惯,农村的小孩根本就不懂讲卫生这一说辞,只要是看见榆钱,就爬上树去先美美地捋着生嚼着吃上几口,解解馋。然后再拣粗大肉厚的折几支带回家晾干存起来,等到过端午节时让妈妈和着粗面蒸粑粑吃。
记得那时侯还有个顺口溜:“东家女 ,西家娃,采回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交给妈妈做粑粑。”。假如那一年的雨水多,村头那棵老榆树和着春风、映着绿色,金黄的榆钱缀满枝头。每到这个季节,母亲都会带领我们一群小孩子采摘很多的榆钱来,做着各种榆钱饭,还把剩余的榆树钱晾干存起来,以备过端午给我们蒸榆钱粑粑吃。也许是我们嘴馋、也许是童年记忆深刻的缘故,现在想起来那种榆钱粑粑的味道,那种嚼在口里那么香甜,那么可口,百吃不厌的情景时,比现在吃肉的味道还香。现在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每每想起这些事来,心里总是酸楚楚的……
过端午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盼着妈妈给我们戴花线绳绳,女孩子则盼着妈妈给她们“包指甲”。10岁以下的小孩子最希望戴花绳绳和包指甲。妈妈拿来五色线,挽起裤腿,用两只手灵巧地在她自己的光腿上将两股五色线合二为一,搓成一条条花线绳,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分别给我们系在脖子里和两只手腕及两只脚腕上,并嘱咐我们在洗脸时不要粘上水。直到农历六月六才能解除,这一个月不能下河戏水,否则花线绳遇水掉色就不灵验了。小孩家不懂啥叫不灵验于是问妈妈,妈妈说,子孙娘娘不保佑你平安了呗!我们一听这话,吓得一吐舌头说:“还有这事?”妈妈一脸严肃说:“不信你就试试看!”说是那样说,毕竟是小孩嘛,大人一唬就乖乖听话了,连晚上睡觉做梦都不敢马虎。
女孩子包指甲那更是受罪啦。前一天晚上妈妈将和了白矾的凤仙花在碗里捣碎,放在妹妹的指甲盖上,用南瓜叶包一层,再用白布条包一层,最后用白线扎住,并嘱咐晚上睡觉要小心,不可蹭掉。还说不可以放屁,说一放屁包的指甲就不红了。吓得妹妹哭鼻子,妈说谁怕谁就不要包了。两个妹妹摇摇头,立马止住哭,乖乖地让妈妈给她们把十个手指头都包上。眼瞅着妈妈的耐心细致,我们几个男孩子眼睛里都并射出羡慕的光亮。五天后,当妈妈一个一个地打开妹妹的手指时,我们惊呆了:妹妹们的手指甲就像变魔术似的,红红地染上了一层颜色,拿水洗都洗不掉。
俩妹妹高兴地一跳多高跨出门槛,在院子里大声嚷嚷:“我的指甲变红了!”我们几个男孩子羡慕地直咽口水,缠着妈妈也要包指甲。妈妈说,男孩子不能包,包了红指甲以后说娶不上媳妇!
如今妈妈离我们而去十年了,妈妈不给妹妹们包指甲也已经几十年了,曾经的场景仅能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作为我们仍然相守的这些古老节日往事和温馨回忆,伴随着包粽子,插艾草这些古老传统习俗,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种美好的回望和驻足,维系着人间的亲情。
盼望着,盼望着时光静淌,岁月温暖!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特别爱吃粽子,但不是常吃。有个节日要吃鸡蛋,戴“花绒”,这才由大人口中得知这个节日是五月端,而我们只关心能否吃到粽子,对于为什么叫五月端,就一无所知了。
五月端在祖辈心中是有分量的,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冬节一样隆重。这时大人们煮鸡蛋给我们吃,而平时是很少吃到鸡蛋的;大人们给我们买红黄绿三色的“花绒”,绾在我们手腕上,脚腕上,戴在我们脖子上,说这样可以避灾辟邪,让我们长命。那时有骑着自行车的贩子走村窜巷地叫卖“花绒”的,“花绒”裹在一个滴溜骨碌的六棱柱架子上,色泽绚丽,柔软。每当这时看到他们,我们就会央求大人们给我们买;开头有一个人买了,渐渐地就围了一圈人,挑选,讲价,仿佛成了街市上一个亲切,热闹的摊点。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九十年代,街上很少有卖粽子的,我很少吃过粽子,对粽子是陌生的;但看到别人吃粽子自然是异常羡慕的,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吃粽子的。我也吃过几回粽子,是亲戚家送来的,芦苇叶包的,三棱锥形,馅料是黏米和红枣,甜,黏,香。吃过了一回,还惦记那个味道,每当看见芦苇就容易想到粽子。每逢这个节日,村里富裕人家的一些老实、有礼貌的孩子们就会,依偎着家人到河边采摘新鲜的芦苇叶,要又大又宽的那种,回家洗干净,开始包粽子。包粽子是个艺术活了,我们又不会参与,只知道粽子好吃,对包粽子却也是着迷的;无奈哦,只得羡慕,心里直流口水了。粽子的味道和工艺对我有着很大的魅力,对这个吃粽子的节日也就“上心”了,懵懂中,期望这个节日早早到来。
如今又到了吃粽子的节日了。这天,下起了小雨,只有中午晴了一会儿;然而,没有丝毫影响人们的激情。人们走到街上买了各种东西,蔬菜,肉,鸡蛋等等,为准备一份端午的盛宴而忙碌,像往年一样,想过一个祥和吉庆的节。人们以过节来纪念过去的岁月,犒劳自己,感受着生活的美好。这样可以鼓励自己努力工作,给儿孙带来乐趣,合家盼望着幸福,平安,喜庆;可以凝聚家人的心,让家的味道变得浓烈,芬芳。这天,我还是吃着煮鸡蛋,味道还是如小时候的香,对粽子就不那么十分渴望了。周围的孩子们也不戴“花绒”了,有的只穿着由红色绣花的绸缎做的裤子,有的打扮和平常一样,在门口调皮的玩耍。几乎家家门上都插着艾草,这一点至今没变 。
小时候吃粽子已变成心中一段美味的回忆了。那时大人们只知道端午节是祖辈们定下来的,规规矩矩地过节享受就是了,却很少有知道来历的,也很少给我们讲起。直到我上了初中,学了屈原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大夫的,也叫做端午节。我得知屈原是一位忠诚的大臣,写下了一部名作《离骚》;但受到恶人的排挤,无奈最后投江而死。《离骚》比较难懂,我只记得 “哀民之多艰”这一句。我虽然难以理解《离骚》,但同情屈原的遭遇。端午节人们包粽子投入江中,祭奠忠诚大夫,与英魂共享美食、安乐,寄托了哀思,也彰显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现在,即便吃不到粽子,只要想到或看到粽子,就会生起欢喜之感,好像每天都是吉祥的端午节。我知道人们用绿芦苇叶,包着黏米,大红枣,芝麻之类的馅料,包成三棱锥形,用白线捆好,放到蒸笼里蒸煮,熟了的粽子成灰绿色,鼓鼓的外形,吃起来,味道没得说。记得有一次在长途车站,我买了一个粽子,花了五元钱,味道一样甜。虽然贵点,我仍感到很满意,当然也有很多人买。
有时候,我想,粽子为什要用青绿色的芦苇叶包成?人们可能也有这个疑问吧。这要先从芦苇说起。传说神仙喜欢在芦苇盖的棚子下乘凉,芦苇就意味着吉祥如意,用芦苇叶做的粽子就沾上了喜庆的含义了,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气。观音菩萨喜欢竹叶,竹叶就成了吉祥的代称了,所以有的地方人们喜欢用宽大的那种竹叶来包粽子,图个吉利。那种竹叶也类似芦苇叶。
许多人们为什么爱吃粽子?我以为,粽子味道固然是美的,但粽子也是一种素食斋饭,就像腊八节人们喝腊八粥一样,吃粽子寓意着虔诚之心,以祈求神灵祖宗的保佑。
人们把煮熟的粽子,拿一些投入到河流江湖中来纪念屈原大夫,表示哀悼,为什会有这个举动?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诸葛亮渡泸水时,受到阻碍,就曾以羊马的肉做成馒头,投到泸水中祭奠水中的亡灵,或超度他们转世,或劝导他们随队伍回归故里。祭祀完了,风平浪静,顺利渡过泸水。可见在那时候已经有投食物到河里祭祀亡魂的做法了,之前也一定有这样的古老做法。所以用粽子来怀念屈大夫,也是随古风的。“神鬼之德,其明盛矣!”尊重逝去英灵,早已是一种风土人情了。
念端午节,对屈大夫的《离骚》一书也倍加敬重了,定犹如他这个人一般璀璨夺目,我心中生起一个念头:要趁这个端午节,手捧这本千古绝唱的奇书来,让心灵化入书中,体会仁人的德行,作一场情感之旅。
等车间,闲于无事。徘徊在车站不远处,呆望来来往往人群。
真得像朱自清说的那样匆匆。
见到粽子飘香的小摊,才记起已近端午了,屈原的忠贞、忧伤、愤恨又在心中起了动荡。
在那江水的深处,诗人一身布衣,怀抱诗篇,长发和水草缠络,一束忧伤的火焰在明亮的眼睛里愤怒地燃烧。屈原啊!秦军的铁骑,早已踏碎你心中的祖国,你满腔的愁绪,将如何流去?你,只有纵身一跃,让滚滚的波涛载着你的魂魄,你的热血和冰冷的江水永不停止地翻腾。
可小小的汨罗江又怎能容得下你的愤怒?
江水平静了,也许你累了,我却仍然听见你的喘息。你低声的喃语,是水草勒着你的脖子,还是鱼儿调皮了?你为何又不愿回来?大规模的打捞却也不能捞起你的 骨颜,只能让你葬于汨罗江内。
是你不想,不敢知道这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吗?
端午节又称“诗人节”,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自从有了这个节日,每年过端午的这一天,诗人们便会通过各种形式的集会活动,用诗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抒发自己的心中的情感和思想。
我国古代吟咏端午节的诗歌很多,其中有不少是怀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唐人文秀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有的诗则形象地展示出丰富多采的民情风俗,再现了端午节独具的特点,给节日气氛融入浓郁的诗情画意。唐代诗人张建封,写端午划龙船的《竞渡歌》,传诵十分广远。诗中描写道:“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古时赛龙舟观众多、兴致高,连平日深居闺阁的妇女也梳妆打扮,出来观看,不难想见,江边竞渡场面的热闹与火爆。
古往今来,端午诗歌大都抒发着一种爱国爱家乡的情绪。古时流传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现今,人们更是把端午诗歌推向了一个高潮,并提升到了一个民族的爱国高度,有诗写道:“端午节的雨水/把我们心中的一个名字/轻拭/包进粽子里的怀念/和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后辈们细细咀嚼/那股特有的清香/足以让一个民族挺直脊梁。”
端午节的最大意义与永恒价值,是与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分不开的。屈原热爱祖国,坚持自己的理想,他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文人雅士。端午节跟现代社会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爱国主义。
20xx年5月汶川大地震,正值端午节期间,很多诗人拿起了手中的笔,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祈福,希望他们早日重建家园,创造美好新生活。他们通过诗歌来抒写心中的爱与情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作。端午节那天,各种抗震救灾的诗歌朗诵会也在全国各地竞相上演,并且成为最热门的演出。
20xx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诗人们再度拿出手中的诗,诗意的端午节让我们和灾区人民心和心,更加团结起来,共同渡过难关。“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为屈子歌”等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抒发了对灾区同胞的关爱,寄托着端午节里对屈子高洁爱国情怀的敬意和缅怀。
端午节是诗意的,体现出的是爱国的精髓。端午节是属于诗人的,是属于诗歌的。这一天,除了吃到清香的粽子,我最想做的,就是能够好好地读一读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在那浓浓的诗意中,让这个节日生动起来,让我的精神更加振奋起来。
虽然端午节我未曾回老家,
但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
贲楼茆留有我美好的记忆,
塔子山留有我快乐的童年。
质朴的父老乡亲让我终生难忘!
虽然端午节我未曾回老家,
但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早已深刻脑海。
拔苦菜砍苜蓿等米下锅,
拦羊喂猪养鸡填补日子的清苦。
勤劳善良的乡亲总盼有个好光景!
虽然端午节我未曾回老家,
但我的心儿早已飞回生我养我的小山村。
大叔家的院子里聚满了久而未聚的叔父和兄弟,
满饮的啤酒敞开胸怀叙述浓浓的乡思。
血浓于水全村一家亲永远是我们困了累了歇脚的地方!
虽然端午节我未曾回老家,
但那香甜的糯米粽子早已祭奠我的祖先。
高家圪佬的戏台上晋剧声声响起,
庙里的神像开光光照四方。
上布施的人们啊心底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健康!
洒一壶浊酒倒一壶水,
立一尊石碑保四方绥。
端午节啊,这个祭祀得节日,
远方的游子时时为家乡祈福。
让我们撕开粽叶,
在未来的岁月里迎接蓬勃欲出光芒四射的朝阳!
每年的端午节,老伴儿都要亲手为家人包制一锅粽子。
老伴儿始终认为,吃粽子,还得是亲手包制的才好吃,才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伴儿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米粒饱满糯米,红红的新疆大枣和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再买来上好的五花肉。 当然,浓绿新鲜的棕叶,又宽又长的马莲,更是不可缺少。
老伴儿包制的粽子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且味道存正。若是凉透了再吃,糯米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时,老伴儿绝不会让我伸手。她会一个人蹲在厨房里包上 个把小时。然后再用炆火把刚刚包好的粽子煮上。一会儿的功夫,满屋弥漫着浓郁的棕香,让人急不可耐。
当然,我也不闲着。老伴儿包粽子时,我就找出早就备好的五色亮光纸,自己叠纸葫芦。这手艺还是小时候跟奶奶学的。尽管手工叠制的葫芦,赶不上机制的精致,却充满了返璞归真的端午节味道。
另外,端午节这天,我必须起个大早,骑上自行车,去离家有一公里远处的机场上,把顶着露水的艾蒿薅回来,传说只有此时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灾去病的作用。
艾蒿采回来了,便摘一些艾叶儿泡在洗脸盆里用来洗脸,掐一枝艾尖夹在耳朵缝里,或者信手将其插在发间,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细绳儿绑好后悬挂在门框上。在配上叠好的纸葫芦,端午节的气氛便营造好了。
吃早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粽子,吃茶叶蛋。 在浓浓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作者 孙成功 58岁
单位 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飞机总装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