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回家族
词语出处/空手回家族
空手回家族 空手回家族。这个话题由网友“铜乳娘娘”发起,她在微博称:“元旦放假回家,大包小包的没少给父母买东西。中午邻居张姨来串门,我妈就给张姨看我给她买的衣服。张姨突然很伤心地说,她儿子也回来了,却是空着手,就因为自己说过‘回来时别买东西,怪浪费的’。真是个奇葩啊!”
在短短一天时间内,这个话题就吸引了数万网友参与,甚至一些“大V”也加入了讨论,一度占据了热门话题榜第一名位置。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6万多名网友参与了讨论,话题阅读量高达800多万。
市民看法/空手回家族
空手回家族对于游子来说,一年一度的“返乡潮”是热闹的也是充满挑战的,游子们为了抢票纷纷展示出“十八般武艺”,争取能提前返乡。那返乡之日到底该不该空手而归?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对此记者采访了部分游子以及有子女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听听他们的看法。
过年回家自然要准备年货这本是传统习俗
从事新闻媒体数年的资深记者王先生表示过年“打空手”不好。“众所周知,春节对于国人来说,其意义不仅限于一家人团聚,更多的是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过年给父母买点小礼物,更多的是在一个隆重节日里通过一种仪式,含蓄地表达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重庆一健身会所的销售经理粟先生同样表示会花时间筹备年货回家过年。“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一年能回家的日子只有春节,而且我老家在江苏,因此我准备将一些当地特产和民俗工艺品带回去,除了过个好年,也顺便向当地人介绍重庆独有的文化。”
过年“打空手”可以有送礼的方式有很多
“回家过年本来时间就很紧,与其花大量心思选购年货,倒不如‘打空手’回家之后邀请亲朋好友来一次聚会来得实在。”目前正在贵州搞桥梁、隧道建设的蒋先生认为,不能把过年回家只限定于筹备年货礼品然后走亲串户。“过年送礼、送祝福的方式有很多,不需要拘泥于形式。”
成都某网站公司的职员小罗建议大家使用互联网渠道置办年货。“毕竟网络平台进入千家万户,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如果要买年货,直接网购就行了,哪需费时费力亲力亲为呢?”
带不带年货无所谓重要的是子女平安回家
经营一家江湖菜馆的文女士表示自己对子女是否带年货并无要求。“愿意带就带,不愿意也不强求,如果真的需要孩子带的话我们会事先通电话说一声,毕竟年货什么的我自己就能筹备好。”她强调,只要孩子能安全到家,这个年才过得有意义。
家住璧山的何先生同样表示自己能理解“空手回家族”的行为。“我的孩子在深圳打工,基本上也就过年回一趟家,做父母的能懂孩子在外拼搏的劳苦和无奈。往往有许多客观原因导致他们‘空手而归’,我们要关注的不是他们带了什么回来,而是他们平安回来了!”
社会学家观点/空手回家族
空手回家族从采访的结果能看出对同一话题,市民的看法各不相同,但究竟是哪些原因让“空手回家族”人群增加?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为此,四川社科院社会系教授胡光伟大致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部分人对中国“伴手礼”文化了解不深
胡教授表示中国的“伴手礼”文化由来已久,自有“礼尚往来一说”,登门拜访若不去备上薄礼显得十分不礼貌。一部分人对此文化了解不深很可能成为“空手回家族”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父母不愿给子女添乱让其“空手”回家
他也认为“空手回家族”的出现,是由于不少父母太过于关心自己子女而导致。“外地游子工作、生活压力大,在春节‘返乡潮’期间,为了不给子女添乱,父母往往不要求其置办年货,一句‘莫乱花这些冤枉钱’或许给他们‘空手而归’创造了必要条件。”
此“空手”非彼“空手”切莫只看形式
同时,他提醒大家切莫误入“空手而归”的字面陷阱里。“很多人认为‘打空手’就是没携礼品回家,其实不然,如果子女给父母的是一张银行卡,又该如何理解?”他总结,观察游子是否空手回家切莫只看形式,更别只看表面现象。
有些人确实没挣到钱空手回家可以理解
针对部分人群确实是纯粹意义上的“空手而归”,他表示外地打工并非一帆风顺,除开自身的各种开支,或许一年到头没挣多少钱,无法准备年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挣不到钱空手回家并不是可耻的事情,切莫为了带年货‘打肿脸充胖子’,一切都得按实际出发。”
深度剖析/空手回家族
用社会学知识解释过年“打空手”的现象
空手回家族“过年回家该不该空手”这个话题背后又有那些值得推导以及深思的问题?其背后究竟反应了部分人的哪些心态?我们又该如何弄清这些现象?为此胡光伟用社会学知识向我们解释这一系列问题。“空手回家族”渐增是一种“社会交换”的缺失
他表示,要了解“空手回家族”首先要弄清其对立面:为什么我们会带着礼品回家过年?“用社会学的知识说,这就是一种联络感情的方式,用送礼物拜访亲朋好友的方式增进人际交往,这称之为‘社会交换’、也叫‘感情交换’。虽说‘空手回家族’出现的原因各异,但自己一旦“打空手”,就很难以登门拜访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互。所以,‘空手回家族’的渐增更可以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社会交换’的缺失。”
“打空手”属个人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
针对网络上许多人以“不孝顺”的旗帜声讨“空手回家族”的行为,他认为这种并不妥当。“如果单纯从传统礼仪来讲,过年回家‘打空手’确实有点不合情理,你可以说其抠门、吝啬、不注重‘伴手礼’传统文化、不礼貌等等,但也仅此而已,因为这完全属于对方的个人行为,也是对方选择的生活方式,旁人无权干涉。更何况‘打空手’行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一味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往往有失偏颇。”
正确区分“社会交换”和“商品交换”莫混淆
他强调,绝大多数人都容易把“社会交换”和“商品交换”搞混淆,并闹出不少笑话。他表示,其实要区别它们只需看准这两点特性:“商品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换,具备等价性、即时性;“社会交换”是一种情感交换,具备不等价性、滞后性。“正如逢年过节送红包、送彩礼为例,许多人往往把红包的金额拿去衡量一个人出手够不够‘意思’的标准,而这往往是人们把‘社会交换’等同为‘商品交换’。‘斤斤计较’并不适用于增进人际交往、联络感情这一块,一旦陷入了这种‘误区’,各种‘乱象’自然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