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狂热症
社交网络狂热症,顾名思义,就是患有此类症状的网民会沉迷于各种社交应用,甚至无法自拔。各种五花八门的社交媒体应用不但占满了人们的手机屏幕,还分秒必争地占据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各种茶余饭后。在互联网带动下,社交媒体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和便利,却也为人们带来诸多烦恼和抱怨,于是不少因为社交媒体让自己生活变得“糟糕”的人,开始期盼宁静网络世界的回归,让自己的“社交网络狂热症”得以缓解。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社交网络狂热症 特征: 对社交网络沉迷 表现: 疯狂点赞、自拍、晒心情
表现/社交网络狂热症
社交网络狂热症曾有一家名为“SoapCreative(创意香皂)”的独立数字创意公司,把混迹在社交媒体上三教九流的人分成36类,很好地解释了“狂热者”们的内心世界。其中包括“你前一秒发了一张照片,后一秒他们会迅速点赞”的“The firsty(只争朝夕类)”、“在社交网络上的发言都是凭心情的、随机的、具有后现代艺术感”的“The keyboard Cat(智商近乎喵星人类)”以及“吃饭拍一张,看书拍一张,喝咖啡拍一张”的“The Eager Photo Subject(不发照片会死类)”等等。
尽管国外有研究表明,社交网络的狂热正在消退,在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国家,人们在社交媒体应用上所花的时间正在减少。但和各国的调查数据一样,中国仍有不少网友热衷于虚拟的社交网络。
成因/社交网络狂热症
社交网络狂热症“社交网络狂热症”是“e世代”的特有产物,面对“网络的诱惑”,有人能淡定自持,有人却欲罢不能,除了自制力之外,人格特质也是原因之一。
人格特质作为行为成瘾的主要预测指标,同样也对软瘾行为具有预测作用。尤其是高外向性、高神经质和低责任感的人,他们使用社交网络的频率更高;与高内向性的人相比,高外向性的人会拥有更多的在线社交朋友。在五个不同的人格特质中,唯有“谨慎型”人格不易陷入网络泥沼之中,其余4种人格特质都各自拥有“软肋”。譬如说,高外向性的人会更加活跃、合群、热情,以及富有表现力,他们具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对网络世界总是跃跃欲试;而高神经质人群则具有易情绪化、易冲动、易焦虑和逃避现实等特点,所以很容易受到虚拟世界的牵引。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有自恋型人格倾向的人希望在社交网络中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期望通过社交网络构建理想自我,因此他们也在社交网络中表现得更加活跃;而“害羞”也被认为是“软瘾”的显著预测变量——有研究发现,具有害羞倾向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社交焦虑,这使他们更愿意花大量时间在社交网络中寻求社交的满足,相比其他人,害羞的人反而会拥有更多的在线社交朋友。
应对/社交网络狂热症
在中国,网民增速依然保持在每年10%左右,社交媒体未来还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比起成年人,青少年更容易患上“社交网络狂热症”,而“软瘾”的驱使,更加令他们疏离人群,荒废学业。
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发展阶段,他们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对青少年“软瘾”干预方法中,团体心理治疗更为有效。比如说心理剧这种团体辅导方法,通过即兴表演,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置于戏剧化的形式下,融合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众多艺术形式,探索个体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内心冲突和情绪等问题。
与其说是辅导,心理剧的方式更像是一种演出或者游戏,不需要任何剧本的带动,参与者只需要根据主题将自己内心期望探索的事件,以肢体、行动等方式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就好。虚拟的社交网络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在团队体验中,却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或许,“放下手机”并非心理干预的真正目的,培养和训练能顺应时代的社交能力才是初衷。
从表面上看,人们似乎比以往更频繁地更新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状态,但不可否认,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清楚地意识到,这个世界绝不会被“点赞”或推文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