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
厓门海战(古文作“厓”,目前),又称崖山海战、厓门战役、厓门之役等,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相传宋元双方投入军队30余万,战争的最后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此次战役之后,宋朝彻底灭亡。崖门因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名崖门。
崖山海战 - 简介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 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中国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兴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相传宋元双方投入军队30余万,战争的最后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灭亡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之手。
崖山位于今中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近代有少数极端民族主义者依次宣称“崖山之后无中国”,乃一家之言,并不具备说服力。
崖山海战 - 起因宋帝南逃
元军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成为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弟弟赵昺被加封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
元军追杀宋帝
赵昰登基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城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张蒲二人不和,导致蒲寿庚投降元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风,帝舟倾覆,端宗差点溺死,也因此得病。左丞相陈宜中建议带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自己并先驱前往,但后来二王数次召其回朝,陈却都不返;他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直至死在那里。端宗病死后,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在 州梅蔚(今香港大屿山梅窝乡)登基,年号祥兴,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皇帝的老师)张世杰护卫著赵昺逃到崖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丞相文天祥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生擒,文天祥作诗——《过零丁洋》。今香港的九龙城的宋王台和侯王庙都是纪念宋端宗一行人的。另外宋端宗母亦葬于九龙城,人称“金夫人墓”,后来由于该址兴建了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随之湮没。
崖山海战 - 崖山战事
祥兴二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大举进攻赵昺朝廷。随后,攻占广州不久的西夏后裔元军将领李恒也带领军队也加入战事。相传起初宋军兵力约有20万,战船千多艘;元军只有2万人,战船五十余艘,北方人不习海战,多晕眩不支。这时宋军中有建议认为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口干舌躁,许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脸部浮肿,大量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元军假装奏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着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自杀。不少后宫和大臣亦相继跳海自杀。《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文天祥因早前已在海丰被俘,正好拘禁在元军船舰上目睹了宋军大败;曾作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悼念:
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
大风扬沙水不流,为楚者乐为汉愁。
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
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无疚,我生之后遭阳九。
厥角稽首并二州,正气扫地山河羞。
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
间关归国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当。
出师三年劳且苦,只尺长安不得睹。
非无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为人擒。
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争奋搏。
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猬交沧溟。
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
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
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
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
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崖山海战 - 影响
厓门海战之后,宋朝彻底灭亡,也是中国第一次亡国。
在抗日战争前夕,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专门前来崖山祭拜,目的是是要把一种精神和气节传达给当时的中国人,号召抗战到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后又有“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说法,据分析最早源自明朝遗民在亡国后的创作的诗文,后为网民扩大,甚至以为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所创。
崖山之后无中国 不符史实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认为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共有的大舞台,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开拓土地,守卫边疆,与中原民族共同生活,对中国疆域和中华统一体的形成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离开少数民族,就没有今天中国的格局。比如,蒙古族主导的元朝结束了唐亡之后中国370多年的分裂局面(其中包括北宋,因为北宋只有一个相当局限的小一统),此后中国至今700多年再也没有发生全局性的分裂。满族主导的清朝不仅为近代中国的版图奠定基础,而且对边疆的治理比较前面任何朝代更加规范、有效。清朝至少从康熙时代起,就完全彻底地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大清是“中国”的一个新朝代。最近一些人在网上热传一种说法,“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种说法不仅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对国家的统一极具危害。更多的道理不说,如果把元朝、清朝排除在中国之外,那么蒙古族、满族历史上世居的土地,两个王朝开拓、巩固、管辖的辽阔边域,岂不也都不属于中国?
在统一和争取统一的几千年中,中国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相互学习、相互通商、相互通婚,即使是民族间残酷的战争和统治阶级民族歧视政策,都改变不了各民族交融、融合的大趋势。历史上,哪个民族、哪个王朝对民族关系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它的发展就快,就能成就大事业;哪个民族、哪个王朝采取自我封闭、歧视他族的态度,它就难免衰微,即使一时成功也迅速走向失败。
崖山海战 - 当代崖门
现今崖门战役的范围已不可考,约位于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公里,在南海与银洲湖的相接的地方。即指以古井镇官冲村一个无名小丘为中心,北起银洲湖,南至崖门口,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当地的国母坟有可能是杨太后的陵墓。国母坟西南的碗山相传是宋朝士兵当年曾在这里做饭。离崖山祠约4公里,屹立于崖门对开海面的崖门奇石附近则相传是张世杰用来作缆趸以大索一字形连贯千多艘宋军船只、陆秀夫背赵昺跳海和张弘范灭宋后在石上大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之处。《元史·张弘范列传》记载“磨崖山之阳,勒石纪功而还”。相传大明成化年间,御史徐瑁对石上十二字深恶痛绝,命人除去,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但因为存在争议最终没有刻成。民国三十八年共产党在大陆建立政权,不久之后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由田汉题字于新石碑上,新碑文为“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
崖山海战 - 皇室遗民
现今广东四邑一带的多个村庄聚居着当年随朝廷南下的太宗派与魏王派宋朝皇室幸存后裔,如台山斗山镇浮石赵氏,新会古井镇霞路赵氏,新会三江赵氏,及珠海斗门昆山赵氏
崖山海战 - 以此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 清末著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的《痛史》(1902—1906连载于《新小说》杂志,共二十七回,未完),故事以“刘秉忠降敌制朝仪,贾似道隐瞒军情而欺君”开始,结束于“忽必烈太子蒙冤,仙霞岭义兵挞伐对抗”。其中描写贾似道的厚颜无耻非常地成功。全书对外族占据中国洋溢极为悲愤的感情,大有借反元而反清的言外之意。
• 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历史小说《海啸》(1997,中译本由台湾尖端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要叙述临安陷落到崖门海战这段时期中,宋朝文臣武将的奋斗。作者刻意不以文天祥为中心,而尽量顾及张世杰、陆秀夫、陈宜中等各色各样人物的心理与活动。
• 在李国立制作电视连续剧《天涯织女》,两个虚构人物──宋理宗之皇女赵嘉仪(刘诗诗饰)和少将军林慕飞(袁弘饰),俩人联同宋朝的残余势力,与元军无数次交手,直到最后亲眼目睹了崖门之役的惨败,但是他们没有与宋朝文臣武将自杀,相反他们逃脱了元军的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