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简介
三潭映月掉一潭,即西湖三岛之一的三潭印月遭到了破坏。2013年7月29日晚,这三座石塔中的一座遭遇游船撞击,塔体部分倒塌沉入西湖。
修复情况
2013年7月30日上午10时,“三潭印月”景区三潭印月景观已经恢复原貌,被撞的石塔也基本修复,远远望去依然和往常一样。但凑近看,可以看到塔身有轻微的倾斜。三座石塔四周,也已经拉起了白色警戒线。
破坏事件描述
7月29日晚间9时25分,一艘载客夜游的游船冲破三潭印月南侧石塔外围的两道钢质护栏,船头侧击到南侧石塔,致使这座石塔水上部分倒入湖中。水域管理处和西湖景区公安接报后,连夜在“三潭印月”景区开展打捞工作,邀请相关专家指挥打捞,并出动了专业的潜水员数次下水作业。整个打捞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夜,到7月30日早上6时,落水石塔被打捞出水。
事发水域水深大约有四米,湖底积有较多淤泥,因此倒入水中的石塔并没有破碎,所以在打捞出水后马上就恢复了原貌。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表示,将在近期组织对三潭印月石塔的全面体检,鉴定被撞石塔的受损程度。西湖水域管理部门也将扩大三潭印月三座石塔的保护和安全警戒范围。
据了解,撞击石塔的游船是浙江外事旅游汽车有限公司游船分公司的“静逸号”,经初步调查,此次撞击事故系驾驶员违规操作所致。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表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三潭印月介绍
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之一,历来人们将这里比作神话传说中的仙岛,故有“小瀛洲”之称。三潭印月园地是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积而成,周围环形堤埂筑于万历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连以曲桥,东西系以柳堤。面积7公顷,俯视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水上园林而著称。洲上有“开网”、“亭亭”、“迎翠”、“闲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楼、台,石桥曲折有致,漏窗空灵深远,花木扶疏,倒影迷离,置身其间,有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之趣。
三潭印月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三潭印月的前身是水凡保宁寺,北宋词家秦观《送僧归保宁寺》诗中有句云:“西湖环岸皆招堤,楼阁晦明如卧披。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可知岛上赏月由来已久。
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0七),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全岛花木疏密相间,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四季花开不断,艳丽多彩,春,秋景色尤佳。岛内岛外湖面如镜,楼台花树倒影摇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着实让人恍惚迷离,如入蓬莱。三潭印月美景还从岛上向湖上延伸。岛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塔顶如葫芦状,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六十二米。每逢仲秋时,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赏月游湖者摇浆前来,搅动满湖银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