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描述
6月29日,从事公益的张云明在网上发布了一组图片,内容为云南丽江永胜县东山乡东江小学学生用江水泡饭。7月2日下午,张云明向记者表示,图片被误读了,东江小学执行了营养午餐计划,学生接江水泡饭是“生活习惯”。
相关信息
近日,一组关于云南丽江小学生吃冷水泡饭的照片走红网络,发图者说,“今天吃的是米饭泡油茶。没有菜,有些孩子还往米饭裡面加江水……”此后,图片发布者又澄清,网友对微博信息存在误读。永胜县教育局也証实,当地东山乡连续干旱5年,老百姓生活条件艰苦,但政府首先保証了学校学生吃饭、饮水问题。学生有吃油茶泡饭的习惯,即使学校有开水,不少学生还是会接冷水喝。
校长回应
无菜无汤,江水泡饭。面对如此镜头,稍有良心的人,都难免鼻子发酸,心中生疼。因为,吃这种午餐的毕竟是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呀!有人在愤怒中发出质疑,对当地执行营养餐情况进行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面对质疑,该校校长回应:学生吃饭时学校供应了开水,还有汤,但一些孩子不愿意喝。原因有两个:一是以前的生活习惯,二是现在天气太热,喝江水更凉快。教育部门也称,当地条件艰苦,政府已保证学生吃饭和饮水,但学生仍有喝冷水的习惯,对于舆论质疑的营养餐社会捐助的落实情况,已派人调查。
如何解决
真相固然重要,但面对小学生“江水泡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真相,更需要想办法尽快去矫正这种生活陋习,毕竟是它不卫生、不健康、不营养。
若是有人“偷食”营养餐,导致学生中午吃不菜,喝不上汤,甚至连热水也不能正常供应,那好办,把蛀虫揪出来,完善监督和管理,问题还能寻求制度解决。可是,若真的是小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问题就棘手了:学校和教育部门就有可能会两手一推,作一脸无辜状,不去过问,反正责任又不在他。这样一来,“江水泡饭”陋习也就难以矫正。
“江水泡饭”如果真是习惯使然,希望当地教育局和学校能重视,主动教育、引导孩子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养成,包括健康饮食。
相关报道
“江水泡饭”误读不该消费公众情感
近日,一组关于云南丽江小学生吃冷水泡饭的照片走红网络,发图者说,“今天吃的是米饭泡油茶。没有菜,有些孩子还往米饭裡面加江水……”此后,图片发布者又澄清,网友对微博信息存在误读。永胜县教育局也証实,当地东山乡连续干旱5年,老百姓生活条件艰苦,但政府首先保証了学校学生吃饭、饮水问题。学生有吃油茶泡饭的习惯,即使学校有开水,不少学生还是会接冷水喝。
一张令人泪崩的照片,引来无数人的围观。坦白说,这帧照片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小女孩、江水、泡饭,还有污浊的背景……它让我们联想起很多愤然的事物:譬如营养午餐计划、学校的卫生条件、公共财政取向等。如果沿着诛心论的逻辑走下去,校长等“坏家伙”是肯定要被钉在舆论的耻辱柱上的。因为这是对祖国花朵赤裸裸的“虐待”。同情与悲悯、愤怒与恨意,顷刻被这帧照片点燃。
眼下,舆论的兴奋点在校长的解释上,“吃油茶泡饭是一种习惯”。于是不少舆论开始对校长的言词穷追勐打。质疑不能说没道理,因为事件确实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些有待商榷的细节。但问题是,它以公共事件的姿态唿啸而来的时候,消耗公共舆论资源的“看点”究竟在哪裡?不用说,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关注,是被小女孩的悲催“处境”引燃的,但事实呢——在微博热转、媒体热议之后,第一传播者才告诉我们,网友对微博信息存在误读,“叁餐有菜有肉”、“江水是经过沉淀的”。只是,公众想问的是,谁在让我们“误读”了“江水泡饭”事件?
不能说博主一定是立场先行而制造了“江水泡饭”事件,但这种选择性的传播法则,显然是公众情绪被误导的根源。“江水泡饭照”到底想表达什么?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这个碎片化传播的年代,自媒体也是公共媒体,舆论监督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能说研究“泡饭”的习惯没有意义、也不能说这种疑似炒作的方法一定不会带来公共利益的增量,但是,于社会而言,这显然是件值得警惕的事情。客观关注弱势群体、如实记录社会现实,这是我们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江水泡饭照”起码让我们知道,随手拍、随手发也应该是有些基本边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