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解释
透光高积云(Altocumulus translucidus),又叫“鱼鳞云”,形似鱼鳞的白云,一排排一列列,是强冷空气到来时出现的一种云层天气现象,预示着近期天气状况不稳定。透光高积云云块较薄,呈白色,常成一个或两个方向整齐地排列,云块之间有明显的缝隙,即使无缝隙云块边缘也较明亮。
现象简介
透光高积云,拉丁文学名:(Altocumulus translucidus),英文解释:(Ac tra),又称鱼鳞云,是要变天的一种前兆。一般而言,冷空气来之前,云层逐渐加厚,并呈层分布,厚重的云层在相互“挤压”下,就会呈现出像昨天这样鱼鳞形状的云。气象专家介绍,这种鱼鳞云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为降雨云团。气象谚语形象地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现象特点
透光高积云的特点是云层处于比较高的高空,云块较薄,呈白色,常成一个或两个方向整齐地排列,云块之间有明显的缝隙,即使无缝隙云块边缘也较明亮, 能辨别日、月位置。
为波状云,云块轮廓分明,常呈扁圆形、瓦块状、鱼鳞片,或是水波状的密集云条。成群、成行、成波状排列。大多数云块的视宽度角在1-5度。有时可出现在两个或几个高度上。薄的云块成白色,厚的云块呈暗灰色。在薄的高积云上,常有环绕日月的虹彩,或颜色为外红内蓝的华环。
形成原因
鱼鳞云是怎么形成的?
鱼鳞云是指云间有规则的、空隙大的大范围云层。出现这种云层是
天气将转晴并且有两三天万里晴空的征兆。原因是高空冷空气下沉冲破了连续的云层,从而形成了鱼鳞云。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受热,空气中的水分蒸发,相对湿度降低,气压升高,云层也升高(关键词:云层悬浮在等密度的流体中)从而出现连续晴天。这样的云层一般出现在秋天。 也即将出现秋高气爽的征兆。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天气变化
透光高积云如果变化不大,预示着晴天。如果高积云厚度继续增厚,并逐渐融合成层,则显示天气将有变化,甚至会出现降水。
民间有“天现鱼鳞云,不雨风也颠”的说法,出现这种云彩,是冷空气到来前,云层逐渐压低、加厚,由于高层气流不稳定,形成“鱼鳞云”,之后往往会下阵雨。
认识误区
有人误认为透光高积云是地震云,气象学家表示气象上根本没有“地震云”的概念,透光高积云是高空槽在影响,一般冷空气过境,碰上暖湿气流就会下雨。如果有冷空气但没下雨,这说明空气并不湿热,在高空中保留着一定的湿度;如果高空也很干燥,就会是晴朗无云的天气。
出现记录
2010年7月2日,北京天气晴朗,空中出现“鱼鳞云”。
2011年7月4日,河北沧州出现“鱼鳞云“,场面蔚为壮观。
2011年12月25日,湖北武汉天气出现层次清楚的“鱼鳞云”。
2012年10月31日,广州空中出现“鱼鳞云”,后现“火烧云”,场面壮观。
2013年5月4日,浙江杭州西湖断桥上空出现了鱼鳞云,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