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名称
中文名:中华秋沙鸭又 名:鳞肋秋沙鸭
英文名:chinese merganser
拉丁名:mergus squamatus
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雁形目 anseriformes
科: 鸭科 anatidae
外形特征
雄鸟:体大(58厘米)的绿黑色及白色鸭。长而窄近红色的嘴,其尖端具钩。黑色的头部具厚实的羽冠。两胁羽片白色而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特征性鳞状纹。脚红色。胸白而别于红胸秋沙鸭,体侧具鳞状纹有异于普通秋沙鸭。雌鸟:色暗而多灰色,与红胸秋沙鸭的区别在于体侧具同轴而灰色宽黑色窄的带状图案。
虹膜-褐色;嘴-橘黄色;脚-橘黄色。 叫声:似红胸秋沙鸭。
分布范围
繁殖地: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小兴安岭,汤旺河,南岔河,长白山,泰来,红花尔基越冬地:中国的江苏沿海,洞庭湖,贵州平塘,都匀,掌布,台湾屏东。日本及朝鲜;偶见于东南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数量稀少且仍在下降。繁殖在中国东北;迁徙经于东北的沿海,偶在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和台湾越冬。
生活习性
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据在吉林省长白山的观察,它们于每年4月中旬沿山谷河流到达山区海拔1 000m的针、阔混交林带。常成3—5只小群活动,有时和鸳鸯混在一起。觅食多在缓流深水处,捕到鱼后先衔出水面而行吞食。主食鱼类,此外还食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生长繁殖
2005年4—5月,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观测鸭巢结果表明,雌鸭选择在靠近溪流的树洞营巢,对人为活动不敏感。两个巢距地面高度为10m左右,内径约为0.2m,其他特征值有较大差异。鸭巢距溪流的距离小于10m,距公路也很近。雌鸭每日外出觅食的时间比较稳定,孵化末期有一定波动。影响觅食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晴天觅食时间较长,外出次数也较多。每日清晨和午间觅食活动频繁,并集中在1d的2h之内。孵化期为23d左右。《野生动物》1995年1期(赵正阶、朴正吉)的记载,中华秋沙鸭的繁殖进行为,发现它们营巢在河流两岸的天然树洞中。繁殖季节成对,偶尔见有一雄二雌结合,求偶期间亦常出现争雌现象,交配在水中进行,窝孵数8-14枚。卵平均大小为63.25×45.91mm,平均重量61.9g。雌鸟孵卵。孵化期35天。每年开始产卵时间的早期同当年气温回升的快慢有关。
种群现状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是我国特产稀有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其分布区域十分狭窄,数量也是极其稀少,全球目前仅存不足一千只,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英国人于一八六四年在中国采到一只雄性幼鸭标本,并将其命名为“中华秋沙鸭”。由于这种鸭子以天然树洞为巢,又有人将它称作“会上树的鸭子”。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以往在我国广有越冬记录,但分布点零散,且多为小群或零星个体,很少在同一地见到10只以上的个体记录。1989—1990年冬季水鸟调查共记录28只,其中江苏盐城6只、高宝湖17只、洞庭湖4只、丹东1只;1990—1991年共记录20只,其中兰州4只、江苏滩涂12只、洞庭湖4只,可见在越冬地数量十分稀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个别地点虽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群体,但缺少持续性观察结果。安徽、山东辽宁、吉林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中华秋沙鸭越冬地。安徽主要见于肥东,山东主要见于荣城、长岛及沿海一带。吉林和辽宁见于鸭绿江。
21世纪初在赣东北的弋阳、婺源相继发现中华秋沙鸭的较大越冬群,总数量至少超过100只,且数量和分布地点相对保持稳定。两地记录到的最大数量分别超过该种全球总量的1%。
2004年3月,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鸭绿江上发现8只中华秋沙鸭。黑龙江省共有170只左右.其种群数量保持较稳定。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中国一级保护动物红皮书: r
iucn: i
cites中保护名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