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越赤道气流】(cross-equatorial flow)冬季半球冷空气向低纬入侵,造成低纬偏东信风加速而越过赤道的气流。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低空东南信风经常越过赤道到达北半球,北半球对流层的高空东北风则常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季则相反,低空的东北信风常越赤道到达南半球,高空气流则自南半球进入北半球。这些气流统称为越赤道气流。这些气流进入夏季半球的热带辐合带或季风槽(季风切变线)后上升到高层,又沿着副热带反气旋边缘的辐射气流,重新越过如道返回原来的半球。这后一种可称为“高空越赤道气流”。
在印度洋-西太平洋一带,由于气压梯度分布不均匀和地形影响等因素,低层越赤道气流常相对地集中在某些地段出现,这些地段被称为“通道”。其位置随季节而略有变动,比较定常的有45°E附近的索马里急流和105° E、150°E附近的通道。
越赤道的低空气流常形成低空急流,在某些地区频繁出现。世界上最强的低空越赤道气流出现在非洲东岸,称为索马里低空急流,它一直向东伸展到印度,其强弱与印度季风雨的强弱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南海到西太平洋西部和东经150┦~160┦地区,也有几处位置比较固定的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有时也可能形成低空急流。越赤道气流的强弱,还同赤道缓冲带的强弱、位置及其北面的热带辐合带有密切的关系,强弱的变化影响着台风、热带低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移动的路径。低层越赤道气流较强时,常与西南季风合并而促使热带辐会带活跃,对台风生成有利。并有使西行台风路径越于北折的作用。
一般认为,南北半球的气流越过赤道后的转向,是科里奥利参数在赤道两侧的符号不同引起的。但是,夏季印度洋越赤道气流经常在南纬3┦~4┦处就已转向;而在东太平洋地区,越赤道后则并不转向。这主要是因为气流在赤道附近的转向还和南北半球大型天气系统的配置有关,如当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时,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赤道后就常常不发生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