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马拉松 - 简介
黑客马拉松是程序员的“美国偶像”,非常受欢迎。参与黑客马拉松的,除了热衷钻研技术的软件工程师,还有来自风投公司的团队。黑客马拉松一般长达几十个小时,参赛者累了或坐或卧,现场休息。“黑客马拉松”逐渐成为插件开发的主要形式:一群高手云集一堂,在几十个小时内拿出作品,择优而录。
“黑客马拉松”就像程序员版的《美国偶像》,极其火爆。有了更加易用的软件编写工具,加上各公司乐于让第三方分享他们的数据,2011年美国举行了200多场“黑客马拉松”(全球近20个城市分别举行类似活动)。结果是催生了一系列创意和新兴企业,光是围绕苹果的iOS系统,从2007年开始,就开发了50多万个插件,为程序员们带来30亿美元收入(安卓插件40万个,收入约1亿美元)。
黑客马拉松 - 由来
黑客马拉松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们源自编码潮流。电影《社交网络》有一幕很出名: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一间宿舍里举行了10分钟的编码比赛,赢家成了他第一位实习生。
从1960年代开始,程序员们就一直在参加自组织的非正式黑客马拉松。斯蒂芬·勒维在1984年出版的《黑客》一书中提到,当时麻省理工的学生更喜欢投身24小时的“马拉松风暴”。不过,直到1990年代末,现在这种黑客马拉松才出现:在一连串的讲座之后,出席开放源代码软件大会的软件工程师们总是急不可耐地想要亲自玩一把。于是最后一天,他们会聚在一个房间里,一块儿切磋编码,当时没有奖金,没有推介,也没有非技术界的参加者。
现在每隔约两个月,Facebook的700多名软件工程师就会聚集在公司办公室,参加一场24小时的比赛,赛场门上装饰着大大的贴纸,上面写着H -A -C -K(意为“黑客”或“编码”)。
黑客马拉松 - 组织形式
黑客马拉松有种“来一个就会来一群”的气氛,已经成为沟通、学习和测试新插件及吸引风投机构的新型论坛。
“黑客马拉松”规模各异,可能是在酒店自助餐厅举行、只有20个程序员参加的小型比赛,也可以是在13 .3万平方英尺的仓库举行、参加者多达500人的大型赛事。
黑客马拉松 - 商业利益
参赛者赢得奖金
黑客马拉松比赛规模越大,奖金就越吸引。在TechCrunch举行的Disrupt黑客马拉松中,冠军可以赢得多达25万美元的奖金。
公司得到品牌效应
财富500强公司希望借黑客马拉松来宣传自己,AT&T、微软、诺基亚,甚至甚至是联合利华这样的巨头都主办过黑客马拉松和插件大赛。办一场100人参加的比赛,只需投入5000美元——考虑到如果某位参赛者做出一鸣惊人的插件、被公司推到市场上带来的回报,这笔投资堪称微不足道。
风投、猎头寻找人才
风险投资者也把黑客马拉松视为寻找人才和投资目标的理想场所。投资者特别喜欢黑客马拉松,并会循例派下级员工混迹其中的原因:这里可以发现人才。“过去大家习惯于在技术大会上包下一个活动室。现在的潮流是,如果你想找工程师,就去黑客马拉松。”
风险投资人不是唯一在黑客马拉松转悠的人。独立的技术猎头尤其积极,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一位软件工程师的起薪可以高达10万美元,而猎头可以拿到他头一年工资20%的佣金。
黑客马拉松 - 衍生比赛
黑客马拉松风潮已蔓延到传统的技术世界之外,出现了女性黑客马拉松、少年黑客马拉松、大学生黑客马拉松、与自闭症斗争黑客马拉松、改善教育黑客马拉松、帮助老兵黑客马拉松、创建“占领华尔街”抗议工具黑客马拉松、清洁能源黑客马拉松、佛蒙特杂货店购物指南黑客马拉松,还有为检测水污染而举行的14场黑客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