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菌落在CMA上呈放射状,无气生菌丝。菌丝无隔,不规则分枝,粗2.6-4.9μm。孢子囊菌丝状,有时稍膨大,分枝, 153-1020μm×2.0-6.1μm,平均500.8μm× 3.6μm;游动孢子肾形,双鞭毛, 10.3-15.8μm×5.9-9.8μm,平均12.10μm×8.66μm;休止孢子直径7.4-9.8(平均8.95)μm,萌发产生芽管。藏卵器球形,平滑,顶生或间生,直径13-26(平均18.6)μm。雄器弯棍棒状,2-5(-10)个生于不同雄器柄顶端,有时几个雄器共同生于一个围绕藏卵器的菌丝上,异丝生, 7.7-17.2μm×4.4-7.7μm,平均11.2μm×5.1μm,以顶端与藏卵器接触,有时雄器柄环抱藏卵器,授精管明显,粗约 2μm。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直径11-22(平均 16.0)μm,壁厚(1.3-)2.2- 3.4(平均2.8)μm,内含贮物球和折光体各一个。
分布
中国分布:土壤分离:海南(SM 253)。
台湾土壤中也曾分离到此菌(谢焕儒,1976)。
世界分布:马来西亚、中国、美国。
特点
Pythium adhaerens Sparrow与P. angustatum Sparrow的主要区别:前者雄器弯棍棒状,异丝生;后者雄器不倒翁状,同丝或异丝生。此外,前者每一藏卵器内卵孢子多为1个、罕为2个;后者则偶有2-4个。
如果分离物不易产生孢子囊时,则容易与Pythium scleroterichum Drechsler混淆,但后者雄器同丝生,最高生长温度为32℃。
Pythium adhaerens Sparrow最初是在美国的 Rhizoclonium hieroglyphicum L.上分离出,它还可侵染甘蔗、甜菜、玉米、豌豆、马铃薯、黄瓜以及各种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