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经历
郭沫若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乳名文豹,号尚武,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秋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未实行。
1911年冬清帝退位。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郭沫若 題字
1914年1月抵东京。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与成仿吾同学。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7年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
1921年休学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6月文学团体创造社在东京成立。
1923年春自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随即回国从事文学活动,编辑出版创造社刊物。
1924年春赴日本,冬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
1925年在上海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惨案实况。
1926年3月与郁达夫等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实行文科改革。结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创造社出版部成立。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中将副主任、代主任。12月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教官。
1927年3月在南昌朱德住处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被蒋介石政府通缉。7月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8月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冬潜回上海从事文艺活动。重译《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伤寒,错过乘船转移到苏联去的机会。
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行动受警方监视。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研究中国古代史。
郭沫若历史研究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生命之科学》等译稿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焚。
1937年月抗日战争爆发。只身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战文化工作。
1938年1月与于立群结合,同由广州赴武汉,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0月武汉失守,经长沙、桂林撤至重庆。
1940年4月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延光四年汉墓。9月辞去三厅厅长职务,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11月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组成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
1941年11月周恩来、于右任、冯玉祥等发起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25周年及50寿辰。编《五十年简谱》。改写《棠棣之花》。
1942年创办群益出版社,主编学术刊物《中原》。
1949年3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建国前夕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0年3月当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长。5月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成立,任主任。8月率中国代表团访问朝鲜。11月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1年2月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1月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2月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1952年任中央考古训练班主任。获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3月出席在奥斯陆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会议。7月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10月与宋庆龄、彭真等发起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11月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1953年3月随周恩来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尔德。5月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会。6月出席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获波兰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名誉院士称号。
1954年5月出席在柏林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6月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缓和国际局势会议。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55年1月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4月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6月出席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冬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
1956年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
1957年17卷本《郭沫若文集》开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伦坡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1966年8月24日参与挖掘定陵。
1978年6月12日于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婚姻家庭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年-1980年)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五天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1]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1893年-1994年)同居。
郭沫若与安娜生有五个子女:
长男郭和夫是中国科学院的化学家。
次男郭博是建筑家和摄影家。
三男郭复生(亦叫佛生)是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程师。
女儿郭淑瑀。郭淑瑀后来与林爱信结婚,生一女林丛。林丛后留学日本,归化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现任日本国士馆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参与创立日本郭沫若研究会。
四儿郭志鸿是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年-1979年)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
两人共生四男二女:
儿子郭汉英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
次子郭世英1968年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不久从四楼坠下而死。
三子郭民英196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因文革中精神受刺激自杀。
长女郭庶英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现任北京中沛经济发展中心总经理
次女郭平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任郭沫若纪念馆馆长。
四子郭建英 1953年生,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现居美国。
另外郭沫若还有多位情人,包括彭漪兰、于立忱(1912年-1937年,于立群的胞姊)、黄定慧(黄慕兰,1907年-?)等。郭的女性关系,譬如先后与多人结婚,对于立忱的始乱终弃(而间接甚或直接导致其自杀),为不少世人所诟病。
质疑人格
共产主义对于郭沫若来说,只能算作一种倾向,一种想法,一种愿望而已,始终未形成为真正的信仰。尽管在作品中,在一定的场合,他也曾喊“我是个无产者”,“我愿意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口号,这正如他自己所坦言的,那“只是文字上的游戏”;瞿秋白也认为这是“吊膀子”罢了。[1]
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中,曾经发生过六次宗派主义斗争,其中两次的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1]
第一次,1921年5月初,茅盾、郑振铎听说郭沫若到了上海, 由郭的熟人柯一岑陪同,盛情邀郭于闻名的半淞园饭店,请他加入文学研究会,帮助把该会的《文学旬刊》办好。当时他许诺“尽力帮忙”。可是话音未落,他不仅未予帮忙,反而急急在他主办的《创造》季刊广告和《创造》第一卷第一期上就指责文学研究会里的人“垄断文坛”,是“假批评家”,“存在着党同伐异的劣等精神,和卑陋的政客不相上下”,声称要把他们送“到清水愤(和)坑里去和蛆虫争食物”;并攻击、丑化茅盾,耻笑他身材短小、牙齿外露,像只“耗子”,从而挑起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首场论战,涉及批评、创作、翻译等多方面的问题,前后耗时近三年,分散了大家的精力,影响了文学的正常发展和实绩收获。
第二次是失信于鲁迅。其表现更为不佳,做法更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1980)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再就是于立群,(1916—1976)被称为“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1]
另外,他还有婚外情人三五个: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下落不明;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黄定慧(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尚健在,定居山西省;妓女×××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
安娜的子女,对郭沫若不亲近,也不敬重,更无感情。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
1966年文革正式开始,郭沫若几天内立即发表谈话,对自己以前的作品全盘否定:“在一般的朋友、同志们看来,我是一个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都说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历史学家。几十年来,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些东西。按字数来讲,恐怕有几百万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 [1]
1967年6月5日,郭沫若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5周年讨论会中发表《做一辈子毛主席的好学生》,并即席向江青献诗。(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奋不顾身地在文艺战线上陷阵冲锋,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我们要使世界舞台也充满工农兵的英雄形象。)(1967年6月6日《人民日报》)
1976年5月12日,郭沫若写了《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四海《通知》遍/文革卷风云/阶级斗争纲举/打倒刘和林/十载春风化雨/喜见山花烂漫/莺梭织锦勤/茁茁新苗壮/天下凯歌声/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奈“翻案”不得人心/“三项为纲”批透/复辟罪行怒讨/动地走雷霆/主席挥巨手/团结大进军”),但过了仅仅五个月零九天,四人帮被捕文革结束,他立即又赋一首《水调歌头·粉粹四人帮》抨击“四人帮”。(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黄粱。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和)害红太阳!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解放军报》1976年11月1日)这也是后来他的政治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
故居和纪念馆
郭沫若故居坐落在四川乐山市东35公里沙湾场正街。坐北向南,背负绥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第一院的左测房间,是郭沫若诞生处。中院右侧房间是郭沫若“结婚受难”时的新房;后院紧连小花园,有一间面对绥山的厅房,即为郭沫若四岁半启蒙受教的“绥山馆”家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荣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诗,即作于此。旧居近年经维修恢复原貌,于1981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九十周年时公开展出。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占地7000平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现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特别是一批有关《管子》研究的线装书很有价值。
郭沫若广场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面积很大。 广场北面矗立着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大师的铜像,铜像西面是现代艺术中心。从郭沫若铜像往北面是一教,这是科大最古老的教学楼,也是物理实验的地点,所有科大人都在这里进行物理学实验。
著作书目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高渐离》;
《洪波曲》
《雄鸡集》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年,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年,群益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
《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沫若全集》(文学编l—5卷)1982一1987,人文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 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书法
郭沫若以书法闻名,风格独具特色,有“郭体”之称。在中国许多名胜地点的招牌都采用郭沫若的题字,如故宫博物院、北京四中、中国银行、荣宝斋、中国书店、沈阳故宫、华清池、黄帝陵、半坡遗址、吉林大学等。 [2]
依据其风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这是郭沫若先生的书法艺术从稚嫩向成熟过渡时期。这个阶段,他的书法风格总的来说,显得比较沉着、生涩和厚重。
第二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这个时期是作者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他个人风格日趋成熟定型的时期。这个阶段,郭沫若先生的书风可以说是态势狂达、气机流畅、笔法娴熟、字字似有锋芒毕露之感。
第三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初至郭老逝世。即郭老的晚年创作时期,这个阶段作者的字出现了返古现象,往常遒劲、奔放、狂达的书风此时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拙朴、深沉、苍老的风格。
纵观郭沫若一生三个阶段书风变化和发展历史,目前国人普遍认为:郭沫若先生在书法艺术创作上是成功的,功底是不凡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这主要集中反映在他对汉文字的研究,碑帖的考证和书法的创作等方面。特别是他那蕴寓于字中的狂肆的才子气,更是无人可企及的。
对于这一点,应该给以实事求是的充分肯定。但同时,从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看,正由于郭沫若先生博才多学和他那强烈的个性意识,使得他在汲取传统书法养料上,显得比较匮乏、薄弱,笔法单一,缺少变化,很多作品唯见气势不见韵味,显得格调不高。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存在的不足归纳为三点: 第一,笔画比较薄。 第二,结体比较散。第三,书气中夹有“霸”味。这也就是郭沫若先生书法格调不高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