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成语“路不拾遗”里面,确实是“拾到遗下的物品”的意思。后人也用来比喻“补充”,所以有古人有《本草拾遗》今人有《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等书名,是一种谦虚的说法。2. 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涂(途)不拾遗。——《史记·孔子世家》3,是一种官衔。唐代谏官名。唐武则天时,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